美國著名營養學家戴維斯說:“胎兒的健康與聰明。雖然和遺傳有關,但遺傳的影響絕對沒有營養重要。”
孕後1~3月,會有半數的孕婦因惡心、嘔吐、不想進食等反應影響充足營養的攝取,而這個時期正是胎兒發育最重要的時期,胎兒的營養來源在很大程度上隻能依靠孕婦的體內儲備,即孕前營養。
準媽媽,孕前不可忽略體重
很多女性為了擁有“骨幹”的身材,不惜采用各種方法致使身體一天天瘦削下去。
女性體重如果低於標準體重的15%,則為身體過瘦;如果高於標準體重20%以上,則為身體過胖。過胖或過瘦都會使體內的內分泌功能受到影響,不僅不利於受孕,還會增加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患呼吸道或腹瀉的幾率,並在孕後易並發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妊娠糖尿病。
女性在標準體重上下生兒育女是最有利於優生的。體重過輕可能生下低體重兒,過胖則可能在懷孕時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並發症。因此,準備懷孕的女性,無論身體過胖過瘦都應積極進行調整,力爭達到正常狀態。
受孕時的理想體重
如何掌握自己的理想體重呢?
計算婦女標準體重最簡單的公式,就是自己的身高(厘米)減去100(北方人)或105(南方人)後再乘以0.9,所得的數字即為自己的體重(公斤)。
北方婦女體格較大故減去100,南方婦女體格較小故減去105。例如,身高165厘米的北方婦女的體重為:(165-100)*0.9=58.5(公斤),而南方身高160厘米的婦女,其體重應為49.5公斤。
這是一個平均數,它有一個範圍,例如,身高165厘米的北方婦女,體重在45公斤以下為消瘦,45公斤~50公斤為中下等,50公斤~60公斤為中等,60公斤~65公斤為中上等。超過65公斤是過重,達到70公斤則已超出標準體重的20%,可謂肥胖了。
肥胖者孕前營養與保健攻略
體重是衡量人體營養的一個指標。一個人可以根據自身體重是否達到理想標準來調節自己的飲食。對於育齡婦女,體重過重過於肥胖不但不利於受孕,將來對孕婦和胎兒都是不利的事情。那麼,肥胖者如何在孕前擁有標準的體重呢?
首先,在合理安排飲食的基礎上,做到飲食習慣健康、科學。
在膳食營養素平衡的基礎上減少每日攝入的總熱量,原則是低能量,低脂肪,適宜優質蛋白(如魚、雞蛋、豆製品、雞肉、牛奶等)和複雜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所提供熱能的比例分別為60%~65%,15%~20%,25%,以減少脂肪(如肥肉、內髒、蛋黃、硬果、植物油等)為主。
每餐不過飽,七八成即可,不暴飲暴食,細嚼慢咽,延長進食時間,特別挑選低脂食品,用小餐具進食,增加滿足感,按進食計劃把每餐食品計劃好,可少量多餐完成每日計劃,可減少饑餓感,妊娠後不主張減肥。
其次,要加強運動和鍛煉。
運動鍛煉以中等或低強度運動為宜,因為肌體氧耗增加,運動後數小時氧耗量仍比安靜時大,而且比劇烈運動容易堅持,如快步走、慢跑、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舞、遊泳等。
體重過輕也不好
現代女性中有很多人追求窈窕身材,經常節食,使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而卵子是否能夠受精,與它們的活力有很大關係。如果營養不足,會使卵子的活力下降,或月經不正常,導致難以受孕。
而且,孕前營養不足還會影響孕初剛形成的胚胎發育,孕初正是心、肝、腎、腸、胃等重要器官分化時期,腦也在快速發育,必須從母體獲得各種充足的營養,而這些營養需要母體在孕前就進行儲備,否則胎兒的早期發育會受到影響,如低體重兒幾率增大或發育畸形。
另外,孕前營養不足還會影響乳房發育,造成產後泌乳不足,影響母乳喂養。
孕前營養,補之有道
有的育齡女性認為,補充營養如果在孕前,對胎兒的作用沒有懷孕後補充大,況且營養補充多了還容易導致自己發胖。
其實,一個人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會被消化係統轉換成容易傳送的物質,然後被血液吸收和利用,或貯藏在人體中的各個“倉庫”內,隨時供給身體需要。許多營養素可以提前攝取並在人體內儲存相當長的時間,如脂肪能儲存20~40天,維生素C能儲存60~120天,維生素A能儲存90~356天,鐵能儲存125天,碘能儲存1000天,而鈣的儲存時間高達2500天。
這不但給婦女在孕前攝取營養為孕期做準備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提示了孕前補充營養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