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和姿勢,直接關係到準媽媽是順產還是難產,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準媽媽和胎兒的健康,甚至可以造成準媽媽和胎兒的生命危險。所以早期糾正胎位,對預防難產有著十分重要的
意義。
胎位不正是無法預防的,但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矯正胎位。若在妊娠30~34周還是胎位不正時,就要考慮做膝胸臥位來糾正胎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5分鍾,連續做1周;同時可用激光照射或艾條炙兩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每日1次,每次15~20分鍾,連續做1周。
如果不見效,到妊娠34周後,多在36周左右由醫生檢查確定是否可從外部進行倒轉,讓胎兒翻轉,使準媽媽能順利分娩。
宜警惕引起胎盤功能不全的因素
胎盤是聯係胎兒和母體的極其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正常與否關係到胎兒發育甚至胎兒安危。如胎盤的氣體交換、營養供給、代謝、防禦和合成功能障礙,胎兒與母體之間發生了血液交換障礙,從而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危及胎兒生命,這種異常稱為胎盤功能不全。凡母體、胎兒或胎盤異常時,均可能引起胎盤功能不全。
◆
母體因素:當母親患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糖尿病、腎髒疾病、心肺疾患、貧血、營養不良、子宮肌瘤等疾病或吸煙、長時期喜仰臥等,可致胎盤血管痙攣、變形而阻礙胎盤血循環,或致子宮胎盤血流量減少引起胎盤功能不全。
◆
胎兒因素:常見於多胎妊娠、胎兒畸形等。
◆
胎盤因素:小胎盤、前置胎盤、胎盤血栓栓塞、胎盤早期剝離、絨毛膜羊膜炎、感染等。
另外,過期妊娠時胎盤老化,絨毛發生出血性栓塞或纖維素沉積、鈣化等,也可致胎盤功能不全。
宜掌握骨盆測量的方法
胎兒能不能通過骨盆而順利地分娩,除了和胎兒的大小有關外,也和骨盆的大小有關。骨盆的大小,是以骨盆徑線大小來表示。骨盆的大小與形態,因各人的身體發育情況、營養狀況、遺傳因素及種族差異而不同。因此,在正常範圍內骨盆各徑線,其長短也有一定的差別。
臨床上,通常首先進行骨盆外測量,即髂前上棘間徑正常值為23~26厘米,髂脊間徑正常值為25~28厘米,骶恥外徑大於18.5厘米,大轉子間徑正常值為28~31厘米,坐骨結節間徑正常值為8.5~10厘米,恥骨弓角度大於或等於90°。如骨盆外測量各徑線或某徑線異常,應在臨產時行骨盆內測量,並根據胎兒大小、胎位、產力選擇正常的分娩方式。
宜清楚胎頭何時入盆
正常情況下,胎頭一般在預產期前1~2周入盆。此時胎頭下降,子宮底降低,對胃部的壓迫和膈肌的上抬有所減輕,因此,準媽媽往往會有一種輕鬆感,食欲增加,呼吸通暢,活動時也覺得較輕鬆。如果胎頭過早入盆,有發生早產的危險。
胎頭入盆的時間與準媽媽活動、胎次等有關係。準媽媽活動較多,初產婦入盆時間可能稍早;經產婦往往臨產後才入盆。
胎兒從母體娩出時必經骨盆,盆骨徑線大小直接影響分娩的順利與否。因此,在妊娠30周左右應進行骨盆測量,由此得知產道的大小,可以判斷能否自然分娩。這項測量對初產婦尤其重要。
忌忽視產前胎頭浮動
到妊娠末期時,特別是到預產期前2周時,胎頭大都已進入骨盆。如果於分娩前胎頭尚未入盆者,即稱為胎頭浮動。發生胎頭浮動後雖有部分準媽媽可以自然分娩,然而多數會造成分娩困難,成為難產的信號。胎頭發生浮動的原因有胎位異常、骨盆狹窄、骨盆畸形、臍帶過短和前置胎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