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似人的“裏”(1 / 1)

“裏”是新幾內亞的新愛爾蘭島上的巴洛克部落對一種似人的海洋動物的稱呼。這種動物有與人相似的頭和軀幹,但沒有腳,尾部呈鉤形,發出的聲音也與人相似。在巴洛克部落中,許多人都見到過“裏”,有的人還抓到過“裏”。

1983年6月,美國《潛動物學》雜誌主編丁·理查德·格林威爾、人類學家羅伊·瓦格納和地理學家蓋爾·雷蒙特三人,共同出發去新幾內亞的新愛爾蘭島,對“裏”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以下是發表在《潛動物學》雜誌上的格林威爾寫的關於考察“裏”的一篇文章的摘錄:

“到達新愛爾蘭島,我們立刻去巴洛克部落的村莊裏訪問。我們所遇到的巴洛克人都堅持說‘裏’是肯定存在的。後來,我們在拉瑪特海灣觀察了兩三個星期,但沒有看到‘裏’。”

“有人建議我們到諾工灣,據說那裏的村民每天都能在海麵上見到‘裏’。”

“我們朝南走了80千米路,到達了諾工灣。諾工灣約有460米寬,兩邊都是高聳的岩石,海水呈青綠色,海灘上零零落落地有幾座茅草小屋。”

“我們詢問當地人有關‘裏’的事情。他們回答說“不知道”。後來我們才弄清楚,居住在諾工灣的是蘇蘇拉加族人,在他們的語言中,這種動物叫‘伊爾卡’。他們對‘伊爾卡’的描述與巴洛克人對‘裏’的描述完全相同:與人相似的兩個手臂長在身體兩側,兩隻眼睛在頭部前方,嘴小而突出,下半身與魚相似,沒有鱗,皮膚很光滑。”

“從這些描述來看,這是一種哺乳動物。也許這不過是儒艮,我知道有一種儒艮就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一帶海域。奇怪的是,當地人都知道儒艮是另一種動物,不是‘裏’或‘伊爾卡’。在蘇蘇拉加族人的語言中,儒艮叫做‘內拉西’。”

“7月5日,我們一清早就出發了。因為,據當地人所說,清晨和黃昏常可見到這種動物。太陽剛露麵,我和瓦格納就到了諾工灣邊的崖石上,雷蒙特留在村莊附近觀察。”

“突然,海灘上有一群孩子向我們招手。我們趕緊飛奔到那裏,原來他們正在觀看一頭‘伊爾卡’。我朝海麵望去,隻見一個黑色的、光滑而又細長的動物曲線狀地躍出水麵,然後又鑽入水下,露出水麵的時間隻有兩秒鍾。我沒有看到它的頭、肢體或脊鰭,但看到它能輕易地朝背後彎曲,這是我所知道的任何海洋哺乳動物所辦不到的。”

“10分鍾後,它又出現了,以後每隔10分鍾它就露出海麵一兩秒鍾。後來,它露麵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很明顯,它已發現我們了。有一次,我看到了它的美麗的鉤狀尾巴。瓦格納趕緊按下照相機的快門,但由於海麵波浪滔滔,距離也遠,所拍的照片很不清楚。我們離那怪物15米時,它不見了。回到村莊後,我們才知道雷蒙特比我們先看到‘裏’。我們在崖石上時,他已觀察了20分鍾。“他說那是一個細長的、淺棕色的動物,沒有背鰭,在水中遊得很快,像魚雷。”

“隨後的幾天中,我們整天在諾工灣附近的水麵觀察,但再也沒有機會能那麼近、那麼長時間看到‘裏’。我們在海灘和崖石之間布設了一張大網,捕到很多魚,但沒有捕到‘裏’。”

“返回美國後,我走訪了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在那裏,我把各種海洋哺乳動物與‘裏’進行比較,但沒找到相似的動物。隻有兩種海豚是沒有背鰭的,但它們的習性和行為與‘裏’相差很大。至於海豹,那個地區根本沒有。儒艮在那個地區倒是有可能存在,但儒艮在水下隻能呆1分鍾左右,而‘裏’每隔10分鍾才到海麵呼吸。而且,儒艮遊得很慢,隻吃素食,在水麵時身體並不彎曲,而‘裏’幾乎能成直角狀在水麵垂直站立。”

“我請教了很多海洋生物學家,但至今沒人能肯定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也許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海洋哺乳動物,也許‘裏’才是傳說中的美人魚。我相信,總有一天,‘裏’的秘密會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