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挪威出發去往北極,可以在蒼茫大海中找到一片荒涼的群島——斯瓦爾巴群島,這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的群島。它由斯匹次卑爾根等三個大島和數十個小島組成,總麵積達63萬平方千米,離北極點僅1750千米。這裏的地層結構很特別,是研究地球結構、成因、大氣氣象、北極光,以及生命史的最理想的地方,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非常希望來此進行科學考察。
而伴隨著最初采煤業的大發展,斯瓦爾巴群島的豐富化石頻頻重見天日,就脊椎動物化石而言,主要是海生爬行動物居多。1864年,首次出現有關於魚龍類動物化石的報道;1873年,再度發現魚龍兩個新種;1914年,該島首個蛇頸龍類動物化石出土。此後,魚龍和蛇頸龍化石陸陸續續被發現,雖然沒有恐龍化石,但科學家在該島找到不少恐龍足跡,可以推測這裏曾經是熱帶氣候,處處是碧海銀沙、森林密布,魚龍、蛇頸龍在淺海區遊弋,恐龍則經常在沙灘上行走。
2001年,特隆赫姆工業大學的約翰遜等人組建了一支科考小隊,當在斯瓦爾巴群島的詹紐費傑特山——該山位於麵積最大的斯匹次卑爾根島——進行地質考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巨大蛇頸龍鰭腳和一段脊椎化石,位於侏羅係地層的頁岩區,一開始,隊員們嚐試著自己把它撬出來,但很遺憾,化石周圍冰冷堅硬的岩石使他們不得不停止了工作,於是大家用石頭圍了個圈進行標記。
兩天後,科考小隊乘坐輪船抵達詹紐費傑特山。遠遠望去,荒漠的灰褐色山巒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蒙上了一層薄霧,充滿了詩情畫意而又顯得神秘空靈。近處的山巒不高,但有的山頂是平的,山崖陡峭,有的像千層餅,有的呈波浪形,這種複雜的地形結構每年都會吸引許多國家的地質學家來考察和探險。當地保衛人員也隨赫爾姆小隊一同前往,他們甚至還配備了步槍,防止北極熊襲擊。
依靠約翰遜提供的照片,隊員們順利地找到了埋藏點,把化石分5次挖出,打好石膏套,運回博物館等待進一步研究。
赫爾姆敏銳地察覺到,該地區到處散發著一股汽油味,這說明此處曾經埋藏了無數的動物,它們的身體漸漸在地質作用中變成了原油。那麼,是不是應該擴大搜索範圍呢?盡管時間緊迫,隊員們還是認真地把附近勘探了一次。接下來的事情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
挖掘人員在該地點不僅又找到幾具化石,還發現了一個海生爬行動物的大墳場。僅僅兩周時間,赫爾姆和同事們居然在附近找到了28具化石,包括21隻蛇頸龍、6隻魚龍和1隻上龍,其中9具化石十分重要,例如首次在斯瓦爾巴群島出土的魚龍頭骨、巨大的上龍以及可能的新品種等。尤其是特別完整的上龍化石,對於暫不清楚的新品種,發掘人員給它起名“怪獸”。
這個籍籍無名的小島一夜之間成為世界上海生爬行動物化石最重要的產地。
赫爾姆對這個化石點讚不絕口:“……簡直不可思議,在一處從沒有人嚐試過找尋化石的地點,我們突然間看見大量散落的化石,仿佛是從噴泉裏飛出來的一樣!在不足兩個足球場大的地方,我們就找到了10具化石。非常感謝最初發現化石的人,他們沒有強行將其挖走作為旅遊紀念品。直到我來這裏之前,我都以為是來挖一具化石而已。這些生物應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陸續死亡的。通常,屍體會很快因遭到動物的撕扯和吞噬而支離破碎,但這裏顯然有點特殊,可能是由於屍體滾落到海底的一道深溝,很快被海泥掩蓋起來了,因此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此地晝夜溫差大,化石會因熱脹冷縮而逐漸破碎,在它們徹底變成沙礫前,我們必須盡力拯救,現在最擔心的是資金問題。”
幸運的是,斯瓦爾巴群島的化石點並沒有被挪威人淡忘。2007年2月6日,挪威政府正式表示將對斯瓦爾巴群島的挖掘活動進行資助。在一次於北部城市特羅姆瑟召開的科學會議中,教育大臣傑溥達宣布政府將撥出120萬挪威克朗(約19萬美元)的特別款項給挖掘部門,以確保這具引人注目的化石能安全出土。傑溥達期望這具化石能激發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
赫爾姆正在等待著每年短暫的夏天,因為隻有這段時間能讓他的科考小隊繼續進行發掘。相信隨著出土化石的不斷增多,他還有更大、更多的驚喜帶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