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不知道真相要比知道真相幸福得多
孔子東遊列國,有一天看到兩個獵人在指手畫腳,好像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
孔子便詢問他們在爭論什麼.原來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兒說三八等於二十四,高個兒堅持說三八等於二十三,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以至於幾乎動起手來。
最後,二人打賭請一個聖賢做裁定,如果誰的答案正確,對方就將一天的獵物給勝者。
這時,孔子來到他們的跟前。二人請聖人裁定。
孔子竟然叫認為三八等於二十四的矮個兒將獵物交給說三八等於二十三的高個兒措人。高個兒拿著獵物走了。這種裁判矮個兒當然不能答應。
他氣憤地說:“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是聖人卻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看樣子也是徒有虛名呀!”
孔子笑道:“你說得沒錯,三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幹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
矮個兒獵人似有所悟。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你的措物,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你是失去了獵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矮個兒獵人聽了孔聖人的話點了點頭。
做人要難得糊塗,過分地精打細算,有時仍抵不過天算。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人。要做到糊塗確實不易,這不僅需要有一定的修養,還需要有一定的雅量。
鄭板橋在山東上任,一次遊覽萊州的雲峰山,本想觀賞其山中鄭文公碑,但因盤桓已晚,便借宿於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稱“糊塗老人”。主人家中陳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鄭板橋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次日晨,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於刻於硯背。鄭板橋即興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後麵蓋上“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方印。因硯台大,尚有餘地,鄭板橋就請老人寫上一段跋語。
老人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門也。”他也用一塊方印,字為“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見之大驚,方知老人是一位隱居於此的高官。由於感慨於“糊塗老人”的命名,板橋又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兩人如遇知音,相見恨晚,遂談文說詞,暢談人生,結為摯友。用睜開的眼睛透視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消除世間的無奈,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謂是活出了極致。做事往往是明察秋毫的好,我們可以視而不見,但決不能心中無譜。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個人待遇、名譽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花費在鉤心鬥角、玩弄權術上,就不利於工作和學習。世上有所建樹者,大凡都有股糊塗勁,古今中外不乏其例,鄭板橋、曹雪芹如此,居裏夫人、愛因斯坦也如此。
1401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舉行青銅門扉雕刻大賽,雕刻家布魯涅列斯奇失敗了。對此,他甘拜下風,並不耿耿於懷,並轉而研究起雙殼結構的圓形屋頂,成為一個傑出的建築學家。居裏去世後,有人給居裏夫人造了一些聳人聽聞的謠言。開始,居裏夫人痛不欲生,後來,她鎮靜下來裝作“糊塗”,不予反擊,以埋頭科學來粉碎妒才小人的詭計。第二次諾貝爾獎的獲得,使得居裏夫人再一次馳名全球。這時,那些誹謗她的人也感到羞愧了,有的還請求居裏夫人的寬恕。
在為人處世中“裝糊塗”是一個高明的處世之道,一個人不可處處鋒芒太露,這樣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嫉恨,與你樹敵的人舍越來越多,使你的工作事業無法順利進行下去。人都願意與單純的人交往,過於聰明、機靈的人會被人們加以防範,和你交往時就特別小心、謹慎,害怕被欺騙、被愚弄,如果你裝出一副什麼都不懂、傻乎乎的樣子,雖然精明卻大智若愚,給人以糊潦的假象,人們對你就放鬆了警惕。在與對手交往中,對手由於不知其中的真相往往被愚弄。由此,你便輕鬆地戰勝了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