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官員的裏裏外外(12)(1 / 1)

另一方麵,“為一郡一邑之主,豈止牧民,其鬼神必欲依之,陰陽表裏,以行人道”。

此類信念深刻反映了官僚在帝國秩序中的位置。這種地位的超常品性,正是“天人感應”學說的現世特征,即神聖的官僚品性之超自然理想與無所節製的權力,因在宇宙秩序中的交織而受到神聖莫測的節製,神聖力量的製約隻能來自神。

官僚體係的這一神聖地位,將儒家學說特別是漢代經院化儒學中天命的等級倫序道德和統一的帝國規模貫徹到帝國千差萬別的地方社會中。地方社會受帝國的指導和包容,並主導地方社會的價值核心。

這種神聖性完完全全貫徹在具體的社會中,統一於等級倫序裏。從特殊祭祀等級,到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從基本的血緣人倫到深入人心的命運學說,無不強化著此種神聖形象。

世間有皇帝老兒及其文武百官,天上有玉皇大帝及其領導班子,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隻能當玉皇的飼養員--“弼馬溫”。官員特別是有功德的官員死後,可能會被老百姓當成地方的保護神,如都江堰二王廟對李冰父子的祭祀就是典型,此外還有對韓愈、蘇軾等的祭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連最具破壞力的凶惡人物,也會成為崇祀的對象,春節時北方人家家家戶戶貼的“門神”,就是對唐朝開國大將秦瓊、尉遲敬德的神化--貢奉、賄賂他們正是為了祈求其少降災禍。這種崇拜實際上是現世官僚體係的擬喻。

超越地方殊風異俗的信仰,支持著分散的地方群體對統一官僚係統的信心,是對人品性的脆弱依賴,也許這也是帝國政治原則中濃厚的道德氛圍的根基。帝國權力係統中的官員被置於民間泛靈信仰之中的現象,反映了這些官僚與普通民眾之間存在命運差異和等級疏離,也反映了官僚必備的不同凡響的品性。

在傳說和神話世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探尋到民眾描畫的理想官僚圖像;在民眾的信念中,神聖的官僚形象既與現實的官僚形象相關聯又相區別--現實中的官僚形象既是神聖的,又是權威的、強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