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支配生活的原則(1)(1 / 1)

結論支配生活的原則

我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適於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種點、線、麵、體,因與果,動與靜,形式與內涵。若是沒有這些可信之物,則無人能夠堅持活下去!不過那些東西並未經過驗證。

生活不是論據;生活條件也許原本就有錯誤。

--尼采《快樂的知識》

在討論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準則,討論了數種生活方式的基本行為原則之後,現在,該是跳出這種框架,來看看我們文明生活的各種點、線、麵、體,因與果,動與靜,形式與內涵。讓我們來討論這些生活中的可信之物,討論這些讓我們能夠堅持生活下去的理由。

先借用梁啟超對中國文明的挑戰所概括的三個階段,即三個層次的中國概念: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世界的中國。

在中國的中國時代發展起來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亞洲具有前沿地帶的意義,在東亞占據著指導性的地位。帝國創造的官僚體係與選拔製度,構建了最為有效的管理龐大帝國的製度體係,通過與親緣社會組織方式結合,完成了政治的架構與社會的治理。中華文明的原則,具有無需驗證的合理性。然而十九世紀中期開始,進入世界視野的中國,在近代文明的新經驗麵前,遭遇到了具有顛覆性的衝擊。這種衝擊不像佛教那樣,帶來的僅僅是信仰的衝擊;也不像北方遊牧民族那樣,帶來的僅僅是安全的衝擊。此次衝擊,是另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的全麵衝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麵,在五四運動時期,甚至還形成了對語言文字的衝擊。在這全方位的衝擊中,曆經數千年形成的中華文明的相對靜態的生活規則開始變得值得懷疑。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亞洲的中國”時期的生活方式,正是以現代西方的生活規則為鏡鑒來進行反思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