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會表達的標準(1 / 1)

對孩子進行表達能力訓練,目的是讓孩子會表達。但有的人對會表達是指什麼並不清楚,往往將會表達簡單歸為能說、敢說,茜茜的媽媽就是這麼想的,結果鬧了一個大笑話。

案例

在大家眼裏,茜茜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姑娘,她特別能說,走到哪都不怯生,常常能“無理攪三分”。麵對這一情況,媽媽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反而很自豪,認為女兒會表達,所以別人才說不過她。

一天,幼兒園要組織演講比賽,媽媽毫不猶豫地為茜茜報了名。原本以為茜茜至少可以進入決賽,沒想到她在初賽就被淘汰了。原來,媽媽雖然找人為茜茜寫了一篇語言優美、內容有趣的演講詞,茜茜背得也很熟練,可是上台演講時,雖然說得流利,但缺乏感情,聲音也幹巴巴的。不僅如此,茜茜的語速非常快,常常一句話說完,台底下的人都沒聽清她說什麼。到了提問環節,茜茜的問題就更多了。評委老師就講演的內容向茜茜提問題,可是茜茜根本答不上來,最後好容易說了幾句,也都讓人摸不著頭腦。

媽媽在看到這一切後,終於意識到,自己女兒的表達能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她不僅為自己曾經的“夜郎自大”感到羞愧,也後悔由於自己的認知錯誤,讓女兒受到這次打擊。

茜茜的經曆告訴我們,會表達的構成不是單一的,它是多種標準的一個組合。隻有達成該組合中的條件,才能真正稱之為會表達。

那麼,會表達究竟指的是什麼?衡量孩子表達能力好壞究竟有什麼標準呢?

1?孩子的發音要準確,吐字清楚,能夠讓人能聽清楚、明白,這是表達的基本條件。

2?孩子說話要有感情,聲調抑揚頓挫,而非幹巴巴地敘述。

3?孩子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和基本的語法規則,在表達真情實感時可以挑選恰當的詞句。

4?孩子在說話時,能運用一定表情、手勢、身體語言來配合。

5?孩子能夠掌握數百個詞彙,能分清“你”、“我”、“他”,能較完整地說一個熟悉的故事,並編出一些原來沒有的情節。

6?孩子有強烈的語言表達需求,樂於主動談事情,經常模仿大人語氣講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