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太常,若要封禪泰山當如何啊?”漢武帝沒有推辭,而是直接向孔琳詢問該如何封禪泰山。
孔琳聞言出列奏道:“陛下,封禪泰山首應改元,以示萬象更新。其二古之天子用事泰山,諸侯皆有朝宿之地,可令天下諸侯建府邸於泰山之下。其三應重建泰山明堂,以顯陛下封禪之心。”
當年霍光將司馬相如編撰的《封禪書》獻給漢武帝後,這本書表麵上被束之高閣,但實際上許多朝中重臣都已經盡覽其中內容,當漢武帝詢問孔琳的時候,孔琳便有理有據的回答了起來。
“那諸位愛卿覺得改元該如何改啊?”漢武帝隨意的問道,目光在群臣身上來回遊走。
改元這事倒不難,反正漢武帝不久前才改元元鼎過,雖說改元也是一國之大事,但終究隻是個名字,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陛下,臣以為不如就叫元封如何?”桑弘羊想了片刻出列說道。
漢武帝早已將自己看做了千古一帝,這一個元字更是被他用到了極致,桑弘羊提出改元為元封倒也是順理成章。隨後朝臣們紛紛讚成這一提議,自然漢武帝也就順水推舟的將元封年號給定了下來。
至於第二件事,要天下諸侯都在泰山腳下修建府邸,這一下朝堂之上都沉默了起來。若說隻是讓劉姓諸王去泰山腳下修建府邸,估計問題不大,開始聽孔琳的意思,恐怕列侯以上的都要去泰山腳下修建府邸,這樣就有些為難了,因為這工程實在太過浩大了,而且有些列侯並無實權,僅靠食邑其實也並不富裕。
“讓諸侯在泰山下修建府邸,依朕看食邑三千戶以上的諸侯連同劉姓諸王參與就可以了。明堂的話必須要重建,而且要大建,這件事就由大農令負責吧!”漢武帝如何不知道這些朝臣的心思,若讓天下諸侯都去泰山腳下修建府邸,漢武帝也覺得不現實,而食邑三千戶以上的列侯連同劉姓諸王這樣問題就不大了。
“臣遵旨。”桑弘羊恭敬的拜道。
明堂是古代天子接見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原本泰山腳下也有一座前朝的明堂,不過因為年久失修已經荒廢了,再加上那畢竟是前朝的東西,漢武帝自然不會用。
漢武帝眼見封禪泰山的是基本都定了下來,也算了卻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心病。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此事告一段落,應該要開始討論西域諸國使團的時候,漢武帝再次突然的一句話又一次讓朝臣們措手不及。
“如此便定於明年春季封禪泰山,不過在這之前,朕決意親率大軍北巡匈奴,朕要匈奴單於徹底臣服於大漢,具體行軍事宜隨後再議。”漢武帝的聲音中透露出一股毋庸置疑的威嚴,這一刻朝臣們都能感覺到,這是漢武帝在告知朝堂眾人,而不是和朝臣們商議。
霍光抬起頭來,看向禦闕上的漢武帝,漢武帝的這個決定連霍光都有些意外。不過仔細一想如此作風又正符合了漢武帝的風格,若說漢武帝心中也有偶像崇拜的話,那麼就隻有一人了,那便是傳說中的黃帝。而漢武帝的作風也正是學習黃帝的‘且戰且學仙’。
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傳說中不僅一統中原,最後還羽化登仙了,下可以統禦萬民,上可以驅使群仙。這一切在漢武帝眼中那就是自己奮鬥的目標,即便條件成熟了可以封禪泰山了,漢武帝還想著北巡匈奴再取得一次大捷,為封禪泰山造勢。
“陛下萬金之軀不可深入漠北險地啊,臣願再入漠北擒匈奴單於至未央闕下。”衛青躬身對著漢武帝一拜,卻是這位很少在朝堂上發言的大將軍並不讚成漢武帝親自北巡。
“是啊陛下。若要再擊匈奴可派一大將,陛下乃天下共主不可貿然離開長安啊。”丞相趙周隨後也出來覲言,因為高祖曾有被匈奴圍困白登之先例,所以曆代大漢最怕的就是皇帝北巡。萬一再來一次白登之圍,別說封禪泰山了,整個泱泱大漢的臉麵都會蕩然無存。
大將軍與丞相都已紛紛出列勸諫,緊隨其後的更多大臣自然也出聲附和,甚至連桑弘羊都出來勸諫了。不過他倒不是從皇帝安全和大漢臉麵出發考慮,而是從後勤方麵考慮,他身為大農令,一旦皇帝北巡那龐大的隊伍後勤保障自然要落到他的身上,即便是數萬大軍的保障都異常困難,更何況皇帝北巡,萬一漢武帝一高興深入漠北了,這後勤供應商稍有差池他又該如何自處?
所以當漢武帝提出親自北巡的時候,滿朝文武幾乎異口同聲的都發出了反對的聲音。原本興致高漲的漢武帝此刻也有些興致不佳了,陰沉著臉看著宣室殿中跪了一地的朝臣,他想反駁卻又覺得眾意難違,他想罵人卻又不知道該罵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