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安陽王宮,安陽王的書房之中,霍棠將一卷錦緞放在了案幾之上,在她的另一隻手中還有一張紙質的信箋。
“這份是皇帝的詔書,這裏是皇帝最近對朝中和邊關的部署。不知道我的二哥,想先看哪一個呢?”霍棠神色有些古怪的看著霍光,即便整個安陽國上至王後,下至黎民都稱呼霍光為大王或殿下,但霍棠私下裏依舊稱呼他二哥。
“先說說皇帝對朝中和邊關的部署吧。”霍光隻是瞟了一眼錦緞詔書和信箋,並沒有親自去拿取。
霍棠聞言將手中信箋展開,放到案幾上,字跡正好朝著霍光的方向,而後開口說道:“咱們的揚武侯現在可不得了,不僅被皇帝封為了大司馬鎮軍將軍,還與王皇後認了親,現在這位揚武侯可是真正的皇親國戚。”
“王元祐有名將之風,皇帝重用他倒是有識人之明,皇後認親.....當真是一手好棋,這倒是連孤都沒有想到。”對於王元祐與王翁須認親之事,霍光聽到後都有些出乎意料,同時對皇帝的這一招棋也是讚賞有嘉。
“哼,還不是二哥自食其果,當日直接將王元祐帶來安陽國,那時候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追隨二哥,現在好了白白送給皇帝一個大將。二哥知道原本王元祐麾下的幾萬大軍如今在什麼地方嗎?”霍棠有些不滿的向霍光說著,她一直想不通自己的兄長為什麼將蘇武王元祐這些人留給皇帝。
“在何處?”霍光隨意的問道。
“安定郡”霍棠一字一頓的答道,雙目之中卻隱隱含著一股殺氣。
安定郡與河西的武威郡僅有一水之隔。當年漢武帝最多讓李廣利屯兵右扶風,也沒有如此意圖明顯的直接屯兵安定。
“哦?北方邊郡不用防守了?”霍光也是微微有些意外,他知道如今漢朝中央可供調遣的軍隊可並不多。
在霍光離開長安的時候,右扶風還有上官桀帶回的七八萬大軍,當霍光的八萬騎兵返回居延澤的時候,王元祐便將蜀郡三萬精銳布置在了北方防線,至於梁國與淄川國的軍隊自然是返回了自己的國家。後來劉進實行休養生息之策,又將右扶風的軍隊再次解散了三萬,剩餘的全部調往了北方揚武侯麾下。這支近八萬人的軍隊,也成了大漢目前唯一的一支常備大軍,而且在經過幾番大戰和王元祐的訓練之下,這還是一支真正的精銳,其步戰之強更是古今未有。
“北方雲中朔方等郡隻餘下了兩萬精銳,全部是王元祐的心腹在統領,這些人就是最早他做右輔都尉時手下的校尉。另外六萬大軍全部屯於安定,揚武侯依然是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而朔方雲中一帶的外長城以北,如今已經成了兒單於所部的牧場,這是一條被皇帝稱為‘胡人駐邊’的策略,估計你的烏雅女王很快也會有消息送來了!”
“皇帝接受了烏師廬稱臣?混賬......讓胡人駐邊?這是誰提出來的?”一開始聽到揚武侯幾萬大軍布防安定郡,霍光都還沒怎麼在意,倒是最後一句‘胡人駐邊’讓他怒不可竭的重重的一拳砸在了案幾上。
“廷尉丙吉.....”霍棠淡淡的說道,她無法認識到胡人駐邊的深遠影響,相比於這個並不怎麼被世人關注的變化,她更在意安定那六萬大軍。
“胡人駐邊.....真是大漢功臣.....皇帝家的大恩人啊.....”霍光喟然長歎,他從未想到自己一再強調的事,竟然最後毀在了丙吉這個劉氏恩人手中。
“算了......匈奴左部已經遷徙,事情已成無法更改,傳令烏雅吧,讓她帶大軍來敦煌。恐怕以後將會出現南北匈奴兩部了!”霍光歎了口氣說道,他知道皇帝一旦接受烏師廬稱臣,烏雅便無法直接進攻匈奴左部了。
而這一切也正如霍光所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匈奴確實形成了南北兩部,北匈奴相對獨立,是一個*的國家,曆任教皇便是北匈奴女王。而南匈奴緊鄰大漢北部,成為了大漢帝國的外屬國,依然由單於統治,並且在逐漸接受漢人文化的同時,漸漸演變成了半牧半耕的文明。南北匈奴長期對峙征戰不休,史稱匈奴南北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