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大殿之中所有人都站起了身來,包括烏雅和虛陀靡。
一日之後,浩浩蕩蕩的騎兵隊伍從陽關而出,目標正是直指安息軍的最前沿蒲昌海。這次霍光以東方勝和高郵為先鋒,讓他們的騎兵直接對抗安息鐵甲騎兵,而他的四周便是李陵、白政還有霍棠等人,至於趙破奴等人則被留在了兩關駐守。
十萬河西中軍的左翼是虛陀靡帶領的三萬烏孫騎兵,而右翼則是北匈奴女王手下的第一大將苟廉所率領的五萬匈奴騎兵。
因為蘇拉東征,安息帝國西線戰事又起,原本歐洛巴佐在西域的二十五萬大軍,又被迫撤走了十萬。現在歐洛巴佐的東征軍團,數量上已經劣於霍光的軍隊了。
蒲昌海東北部,這裏有由石膏泥和鹽堿構成地貌,鹽晶反著著陽光,形成點點銀光,似鱗似甲,遠遠望去就猶如一條條在沙海中遊弋的白龍。而歐洛巴佐便將戰場選在了這片被稱為白龍堆的銀白大地之上。
這是一場注定會被銘刻史冊的戰役,廝殺在這片銀白大地上足足持續了三天三夜。漢陽鋼這種新製武器第一次出現在了戰場上,它那優良的材質和領先時代的鍛造技術,將鋒利與堅固的武器特性發揮到了極致。
安陽國的騎兵第一次在戰場上與安息鐵甲騎兵正麵交鋒而不落下風。而失去了鐵甲騎兵的決定性作用,安息那些弓騎兵和仆從軍根本無法擋住霍光大軍。三日之後銀白的白龍堆已經被鮮血全部染紅,遍地散落著屍體和破損的兵器鎧甲。這一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加起來超過了三十萬,而雙方戰損的人數也達到了近十萬。無論是參戰規模還是陣亡人數,這一戰都成為了古往今來的經典戰役。
而這一場堪稱經典的戰役,他真正的經典所在還不是人數和規模。而是因為這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正麵決戰,沒有太多的謀略,完全是騎兵的正麵衝鋒,同時配合兩翼的爭奪,有弓箭方陣的遠程壓製,有弩車的遠程齊射。這是一場完全依靠實力和戰爭科技的正麵對決,無數的騎兵陣型,變化多端的小範圍戰術,都在這場戰役中被淋漓盡致的運用出來,其中大量的戰術運用,儼然教科書一般的被流傳到後世。
這是一場準備了數年,耗費了無數戰略物資的戰役。當歐洛巴佐上萬鐵甲騎兵被殲滅,近五萬弓騎兵和仆從軍被消滅後,他知道戰爭的天平已經傾向了霍光。帝國首相歐洛巴佐無奈的下達了西撤的命令,將已經統治了兩年的西域再次讓給了霍光。
而這一戰霍光麾下那一萬裝備了漢陽鋼武器和輕甲的精銳也陣亡了大半,同時那些優良的武器,也依然有近半出現了破損,畢竟再精良的武器和盔甲,依然沒有脫離冷兵器的範疇,高強度的使用依然無法避免損壞。
除此之外霍光的十八萬騎兵中,也有高達四萬的陣亡,雖然其中有兩萬多都是北匈奴和烏孫的騎兵,但這也讓霍光心疼了很久。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即便準備再充分,也必然會付出代價。十萬人埋骨在白龍堆,讓這裏也成為了後世著名的恐怖之地,甚至兩千多年後的冒險者,還對外宣稱在這裏會聽到仿佛遠古戰場傳來的喊殺聲和冤魂哀嚎的恐怖聲音。
在白龍堆之戰幾日後,霍光帶著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始了收複西域的征途。這應該算是他第二次征服西域了,不過這一次與幾年前白政那種征服的方式有些不同。這一次霍光還下達了另外一個命令,便是將沿途所征服的西域諸國文字典籍全部銷毀,甚至開始強行推行改服易語的政策。
原本西域大地上璀璨如群星的異域文化被霍光全部野蠻的毀去,那些銘刻於建築之上的文字圖案也全部被刮掉,連那些刻有文字的器皿,都被回爐重鑄,或者直接毀去。三月之內所有西域之民全部將原本的服飾更改,換成了大漢樣式的交領衣裳,同時要求一年之後所有人隻能使用漢語。
這是一場野蠻的文化毀滅,但是卻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文化入侵。大量的霍氏族學弟子被派往了西域,他們在管理這些地方的同時,更將漢人文字和語言野蠻的灌輸到了西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