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體設計上,中國戰列艦一貫的特點是優先追求防禦力、穩定性和實用性,其次才是速度和機動性能,以及火炮體係的穩定性和統一性,最後才是口徑大小。
在主炮的選擇上,16英寸看似比15英寸隻大一點,實際則是兩個概念,前者三聯裝的重量至少比後者增加500噸,整體可靠性也未必能夠過關。
所以,豫州級戰列艦選擇現代重工KP50係列的50倍380mm口徑主炮,屬於中高速中型彈,主炮優勢集中在中程,在1.2公裏到2.2公裏之間是最優射程,同時能夠盡可能的保證近程射擊的威力和遠程射擊的命中率。
豫州級的整體布局合理實用,裝甲設計受益於德國體係,追求重點和區域防禦,比英法更為堅固。打過更多大規模海戰的中國,在細節設計上也更為穩妥,處處追求實用、穩定和可靠。
在艦船機動性和速度上,這一貫是中國海軍工業的特長,英德都比不上,美國就更比不上,馬裏蘭級戰列艦的最高時速隻是21節,豫州級則是24.5節。
憑借更為獨特的多種保護焊接工藝,特型多種鋼鐵的配合使用,表層硬化技術,在同等鋼甲厚度上,豫州級的防禦效果其實也要比馬裏蘭級強大。
在聲納探測領域,中國海軍完全是一枝獨秀,第一次大戰期間,英法艦隊幾乎都是使用中國海軍提供的聲納設備,才有效的控製住德國的潛艇部隊。
不僅雷達技術在中國海軍處於獨家地步,豫州級在設計過程還充分考慮了反雷達的問題,雷達反射率僅和萬噸級巡洋艦相當,很容易讓對手誤判。
在無線電通信領域和整體火力電控技術上,憑借領先的多控繼電器技術的發展,這兩個領域也是中國海軍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雖然馬裏蘭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明顯比豫州級強大一個英寸,實際打起來,肯定會是兩個概念。
在日德蘭海戰中,中國派遣的第四艦隊第七戰列艦分隊在配合英國海軍作戰的過程中,和德國第三戰列艦編隊第七分隊相遇,本來隻承擔輔助攻擊的中國戰列艦編隊反而擊沉了一艘更大噸位的凱撒級戰列艦。
實際上,在胡楚元內心的規劃中,豫州級很可能是中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列艦基礎型號,基本不太可能出現更大噸位的戰列艦。
4萬噸級、5萬噸級和3.5萬噸級戰列艦在造價上完全是兩個概念,多出來的錢,他寧願都用在航空母艦上。
即便再造更大噸位的戰列艦,基本也就是起到一個迷惑對手的作用,總數量不會太多,龐大的豫州級戰列艦群才是更適合的。
當然,該做的後續研究還是要繼續加大投入,405mm口徑的主炮也要研究,真要造更大噸位的戰列艦,那也一定要造的非常漂亮,至少是5萬噸級,狠狠的震懾住對手,逼迫對手在戰列艦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考慮長遠,豫州級在設計過程中還留下了較多的改進空間,為後期進一步的現代化改進做基礎。
由於整體建造技術,特別是金屬材料、冶金、焊接、防鏽蝕等技術的提升,現在一艘戰列艦隻要保養好,服役三十年是不成問題。
這一點和過去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非戰爭期,訂單不是那麼多的情況,造船廠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加強生產工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