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1 / 3)

對李開鄴來說,剛當上中國總統的他就不得不麵對一個棘手而討厭的問題——日本正在成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最近,也最麻煩的挑戰者。

1901年,遠東戰爭結束後,日本就在《天津條約》的限製下,被剝奪了中央銀行體係,各個財團也受到了嚴厲的製裁。

然而,遠東戰爭後的局勢已經開始不利於中國,為了限製中國的擴張,英美德三國對華在日本問題上給予了較大的牽製,未能讓中國一勞永逸的解決日本問題。

從1901年到1905年,日本確實過的比較艱辛,此後就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不斷獲得新的貸款和扶持條件,整個國家的發展也非常穩定。

特別是在柴田俊夫上台後,他成立了以自己為首的日本民主進步黨,積極推行效仿中國大公黨的中間派政策,重新扶持大財閥的發展,在國內推行農業合作社,加大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推行普及的國民教育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財團就已經恢複了實力,並陸續都超過了富士財團。

隨著《天津條約》到期,日本也從1926年恢複了金融獨立,並開始加大日本海陸兩軍的擴建,而在過去的25年中,日本的國防支出僅占財政收入的3%,極大的保證了日本國家基礎建設。

1930年,柴田俊夫死後,右翼勢力重新抬頭,日本******也開始從中間派政黨逐步轉變為中間偏右政黨,並積極推動新的擴張政策。

在此期間,日本也曾考慮和中國結盟,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歐陣營,問題是胡楚元一直很固執的拒絕,即便後來有所考慮,對於日本提出的歸還周邊島嶼領地的要求也直接予以拒絕。

這就導致日本最終加入英美陣營,並加大力度建立陸軍和空軍體係,有限度投資海軍。

每個人都有缺陷,胡楚元的缺陷就是對日本有著根生蒂固的憎恨和反感,即使是在柴田俊夫執掌日本局勢的最好階段,他也沒有同意柴田俊夫關於中日結盟的提議。

如果說以前的日本是為了成為亞洲霸主而和中國作對,現在則純粹是退而求其次,隻求自保,隻求自己別淪落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自治省。

日本的策略很簡單,他們在整體上期盼英美法的獲勝,而他們要做的就是牽製中國,並將日本拿出來,做為美英海軍的踏板,自己集中力量發展陸軍和空軍。

如果需要登陸中國作戰,他們大規模派陸軍和空軍出戰,如果不需要,他們也可以在保證本國安全的情況下,派兵赴歐洲和東南亞作戰。

海軍很貴,日本不和中國進行海軍對抗,它將自己較少的資金大幅度的投資於陸軍,圍繞陸軍建立保障性的空軍。

但是,在英美技術援助的支持下,它也開始進行自主的2.5萬噸級戰列艦和新的航空母艦建造。

這樣的日本反而不好對付啊。

就像是一個刺蝟,可能不強大,一旦縮成一團就麻煩了。

日本的經濟在這些年中也不算差,由於是一個經濟相對較為封閉的國家,它幾乎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在加入英美陣營後,更將自己的廉價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到英美等國,進一步加快了自己的經濟增長。

李開鄴現在看到的這些數據和情報能夠顯示的很清楚,從1931年開始,日本經濟就一直保持在5.5%左右的高速發展階段。

他不由的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遠東戰爭中戰敗的日本,反而得到了長達30年的穩定發展時期,現在則是厚積快發,整體經濟和技術水平一躍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