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好的投資計劃,是在認真評估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與財務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

正確設定自己的目標收益,其中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在這個基礎上為自己的投資製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收益率,然後再尋找最合理的獲取這種目標收益的投資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收益。須知,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過分地追求高收益,結果也許會讓投資人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合理的目標收益,與投資者的年齡、收入、家庭狀況、個人性格乃至生活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準等因素效率的同時,要防止因提前支取或踩不準市場節奏帶來的損失。

【例】一對夫妻,兩人都是本科畢業,是圖書經銷商。2006年9月份,夫妻兩人也加入了基民隊伍,短短兩個月收益就超過了30%,這給了他們一個預期外的驚喜。家裏的男主人是個聰明人,立刻想到他的手上常有一些可滯留三四個月的流動資金,於是就打算都用來申購股票基金,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聽到這個想法,妻子建議他最好不要這樣做,理由是股票基金畢竟波動較大,誰也不能保證其短期一定是漲的,如果投資個三五年,年平均收益10%問題可能不大,但這些書款三四個月就必須使用,萬一到時候淨值是跌的,那也隻好虧錢出來了。因此,便建議這些錢頂多買些貨幣市場基金,比銀行利息高一點也就可以了。後來向專家討教也得到如此回答。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製定投資計劃時,也要根據資金的使用期限,選擇相應的投資方向。

通常,我們對何時會用錢也會有個比較明確的時間表。 比如對子女教育、子女結構、退休養老、買房買車等會有個大致準確的預期,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事前的規劃,合理挑選投資品種。如果是短期資金,應考慮收益較低但風險較孝流動性較好的基金品種,此時,完全性和流動性將成為投資的主要目標,收益性將退居其次;用來防備意外支出的資金,也可以投向此類品種。如果是長期資金,可考慮具有長期增值潛力的年平均收益較高的品種,波動性較大也不必過於顧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