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看索羅斯如何在市場中取勝(2)(1 / 3)

索羅斯會采取行動。他去做,但不是以一種粗枝大葉的方式去做,而是通過測試、試探,力圖決定他認為正確的東西,事實上是否正確。他會提出一種假說,並以此為基礎,決定投資股份的比例。然後,去觀察這種假說是否行之有效。如果有效,他就會增加這種股票的比例。他對一種股票的自信程度完全決定於他持有的份額的多少。如果這種假說偶然地無效,他毫不猶豫,抽出他的投資。他時常在尋找可提出某種假說的情勢。

索羅斯最喜歡的這種戰略,實質上,可以稱之為在市場上“找感覺”。索羅斯隻是偶爾使用這種技巧。在20世紀80年代,他與馬龜茲共事時,他甚至沒有告訴馬龜茲。經過充分討論,這兩個人最終決定冒險嚐試。那時,馬龜茲設計了一個受影響程度較小的方案,留出了一項股份投資的大量資金。“好吧,”索羅斯說,“我如果想買三億美元的股份,一開始,我隻會買5000美元。”“先投資,然後去觀察。”“我知道,”索羅斯回答說,“不過,我得先感受一下市場情況怎樣。我想看看,作為一個拋售者,我的感覺怎樣。作為一個拋售者,如果感覺很好,很容易把這些公債拋售出去,那麼,我會更想成為一個購買者。但是,如果這些公債實在難以拋售,我不能肯定我會做一個購買者。”並非索羅斯所有的理論和戰略都是不會出錯的。有些人隻看到了他的投資業績,認為像這樣一個精明的人是可以免於犯錯的。事實並非如此。他隻是意識到了人類思想中本身的錯誤,從而依據這種錯誤,結合市場體驗自己的直覺。我們普通投資者可以試試,但是不要過於迷信模仿,還是要結合自身實際去投資。

忠告32:超前預測,把握獲利方向

索羅斯認為,認識永遠是片麵的。由於我們整體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所以在投資領域會產生榮枯效應。我們應該把握好這一效應,超前預測。當然這是投資者在宏觀把握的時候需要學習的一種精神,具體操作起來,不要相信微觀的預測,畢竟市場變幻莫測,我們還是謹慎為好。

認識永遠是片麵的

索羅斯認為,認識永遠是片麵的。曆史的進程是參與者的錯覺塑造的,一套富於衍生性的謬論往往最初被人們視做真知灼見,隻有在它被解譯為事實後,它的缺陷才暴露出來,然後將會出現另一套同樣內涵豐富的但與之相反的新謬論,並且這一過程仍將不斷進行下去。每一套謬論都提供一種新的經驗,如果人們能夠從經驗中多少學一點東西,則這種更替就被稱為是進步。

索羅斯同時認為:由於人認識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認識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真理,因此,人的認識永遠是片麵的、不完全的。這種片麵和不完全將會逐漸被累積,直到最後產生崩潰。反映到金融市場上,索羅斯的觀點就好理解了,由於人的認識永遠是片麵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為也自然永遠不可能是正確的,所以市場永遠是錯的。既然市場永遠是錯的,那麼,達到極點,市場必然會崩潰。

索羅斯在運用反身理論預測市場是嚐試性的,正確與否在於市場,這種理論能保證預測正確時獲利最大化,而錯誤時損失最小,甚至還能獲利。索羅斯堅信反身理論可以幫助他指點迷津,認識並走出困境,獲得巨大的投機成功。我們自己要意識到認識的片麵性,最大程度地理解這種錯誤。並根據這種群體的錯誤性,去超前感知市場的可能方向。

超前把握,超前獲利

索羅斯根據這個理論於1960年在德國金融市場進行一次漂亮的“理論大展示”。20世紀60年代晚期,美國科技高速發展,並迅速地將高科技應用於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科技轉化率非常高,這樣,高科技的研究轉化逐漸變成了一種新的產業,各高科技產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可美國國內市場的“大蛋糕”必定是有限的,各高科技產業公司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食欲,就得搶占先機,吞食這塊“大蛋糕”,同時,還吞食其他的對手,逐漸形成了公司聯合體。這樣,各個高技術產業公司為了組建新的公司聯合體,一場激烈的收購大戰在美國金融市場如火如荼地展開,最終掀起兼並聯合的大潮。靜觀其變的索羅斯發現,原來“反身”過程就發生在企業兼並聯合的大潮之中。

索羅斯發現,這些金融投資者、投機者在收購這些公司時,由於流行偏見的影響,過高地估計了它們的價值,然後用這些價值被高估了的股票當作籌碼,通過在市場上的收購行為換回更多的利潤。而這些利潤又反過來激發價值高估。利潤的高估、價值的高估給企業聯合體穿上“皇帝的新裝”,她那美妙的“誘餌”誘惑著機構投資者紛紛上鉤。水漲船必高。高漲的聯合企業股票價格自然拉動聯合體的成員企業收購更多的公司。索羅斯認為,錯誤的觀念就在這裏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