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保本基金可以完全保本
有一些投資者以為保本基金可以完全保本。保本基金通常是以保本和增值為目標,主要投資於風險很低、高分紅和回報的證券,以保證投資者到期能得到本金加收益的基金,一般能獲得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的回報,是一種儲蓄替代產品。但多數保本基金的定義是“投資者在發行期內購買,持有3年期滿後,可以獲得100%的本金安全保證”。也就是說,3年之內投資者如果需要用錢,照樣要承擔基金漲跌的風險和贖回手續費。
其實保本基金之所以叫保本,是指保本基金可以控製本金損失的風險。基金持有人持有到期,如果可贖回金額高於或等於其投資金額,基金管理人將按贖回金額支付給投資者。如果可贖回金額低於其投資金額,基金管理人將按投資金額扣除已分紅金額支付給投資者,並由擔保人提供擔保。
錯誤的做法
在具體操作上,有的基金投資者會犯以下的錯誤:
1.盲目投資
有一些投資人並不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力,對基金品種的風險係數也不加以分析,稀裏糊塗就投資於基金。其實,風險承受力和風險態度是很容易明了的。我們常說量力而行,實際就是一個風險承受力的問題。至於風險態度,投資者很容易理解資產安全性、兌現便利性和收益性的關係。選擇資產安全,就意味著放棄部分收益,所以要了解到風險的比例係數,才能更好地獲得收益,而不是不顧及風險的大小和比例的調配,稀裏糊塗地進行投資。
還有一些投資者容易跟風。其實市場熱捧的基金,往往有較多的廣告宣傳效應滲透其中。其管理和運作能力到底如何,仍然是個未知數,隻能從今後的實際投資運作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對於帶有極強預測成分的基金,投資者應當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最後的投資判斷,而不應盲目跟風。不要別人都說哪隻基金好,你自己就不聞不問了,直接買了那隻基金,而不真正考察它的質量和自身的情況。作為投資者如果不想自己的投資資金縮水,最好先對基金了解清楚再行動。
李先生和愛人都在內地一個小城市的高校工作,家庭收入每月三千元左右,有一個孩子在北京上學。李先生平時對股市關注比較多,但是對基金卻知之甚少。2003年股市曾經紅火一陣,它直接帶動了2004年開放式基金的熱銷。李先生忽視了自己對基金根本不了解,而忍不住嚐試著認購了一批新發的開放式基金,如嘉實服務、盛利精選、德盛小盤等。結果不到一年,這些基金的淨值分別縮水百分之十五左右,李先生投入的十來萬元一年就損失一兩萬,心情沉重。
痛定思痛,李先生開始不斷地研究基金與股市的關係,研究它的投資策略。逐漸弄清楚了什麼是基金、基金的起源和發展、基金的分類和特征、基金的投資方式、基金的投資過程等專業知識。從2005年初開始,也就是此輪牛市行情尚未開始的階段,就根據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識,逐步將手中持有的基金進行了調整,有目的地做了一些組合,申購了廣發聚富、景順內需、嘉實增長、長信銀利、博時主題等。在對基金有了更多了解之後,李先生購買基金就沒有那麼盲目,而是選擇了幾個有發展潛力的基金,長期操作,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以過往業績作定論
有一些投資者,尤其是新進投資者,基於過去的基金業績,預期未來的收益。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業績,其實股票和債券波動大,我們應該全方位考量,而不應隻盯著它的過往業績,更應該根據各種信息分析它的發展前途。
3.害怕高淨值
有一些投資者容易患上淨值恐高症,認為基金的淨值很高,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不值得買。真的是淨值越高,風險越大嗎?其實將基金份額淨值的高低作為投資的依據是基金投資的誤區。
在相同情況下,基金份額淨值高是基金業績優異以及基金經理管理能力較強的表現。基金上漲空間取決於股票市場的總體表現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與基金份額淨值的高低沒有關係,也不存在淨值的上限和上漲空間的問題。基金公司是一個投資公司,投資的越好,總資產越多,淨值也就越高,投資者的收益也越大。總資產沒有頂,淨值也是沒有頂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對股票的理解加在基金上。
美國富達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麥哲倫基金成立於1963年,已經運作了大約44年,2005年4月底淨值曾達到114.96美元,約合人民幣8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