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記憶的鱗爪(1)(1 / 1)

思緒的海洋裏開始浮起了一些島嶼,那是記憶的島嶼,追憶的島嶼。它們先隻是若有若無地探著頭,斷斷續續的,朦朦朧朧的,在月光的清輝下嫋起淡淡的雲煙,聆聽著夜晚大海輕柔的呼吸。後來,許多都泛出了水麵,躍躍欲試,想手拉手連在一起,構成一幅和美的畫麵,給這無垠而深邃的大海帶去風景,帶去色澤,帶去歡樂,帶去光輝。時光在不斷地流逝,年華在不停地悠遊。我知道歲月的連續常會中斷,消逝就過,但記憶的足跡卻會跨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使種種的往事,使個個的島嶼相連接,讓人回味,讓人思憶,有沉浸,有陶醉,更有了這記憶的鱗爪。

自幼就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古詩詞。還記得兒時常跟在母親的身後高誦:“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我背的第一首詞,也是我背得最熟的一首詞,還是我現在一看到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時就想教的一首詞。母親是位中學語文老師,因此她非常注重對我的早期培養。她的目標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就突破識字關,就能背百首詩詞。那時家中的古典文學書籍並不多,母親就拿著她那本《中學語文教師手冊》上的古詩詞一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著那已經發黃的書頁,看著那用紅墨水勾勾畫畫的句子,以及每頁空白處注了音的生字和我兒時那歪歪扭扭的字跡,心中不由感慨萬千。這裏凝聚了母親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兒時雖然背了許多詩詞,但大多都不知道意思,隻覺朗朗上口,煞是動聽。更有趣的是,當時見了很多大人,我還會迫不及待地給他們背薑夔的《踏莎行》:“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根本不知道這其實是一首情詩。還有那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也經常掛在嘴邊。自己當時還頗為得意,卻不知有到處招搖之嫌。待到人大些,略懂一二後,就再沒有到處亂念這些句子,改換成了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或是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顯自己之豪情壯誌。

現在想來,昔日背那麼多詩詞還真是獲益匪淺。且不說對我以後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單就當時來說也發生了效用。剛滿六歲,我就急切地想上小學。可那時學校規定必須年滿七歲才能讀書。偶有例外者,也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我那時已錯過一年一度的考試,可心中又非常想讀書。看著鄰家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每天都結伴鬧嚷嚷地去讀書,真是豔羨不已。不由也每天背著個小紅書包偷偷地尾隨著他們,到學校裏轉悠。母親見我這麼想讀書,就和隔壁廠子弟中學任教的叔叔阿姨商量,看能不能想個法子讓我去子弟小學念書(母親在地方中學任教)。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我終於見到了小學的校長和我後來的班主任老師。老師們聽說我是個“背詩的小女孩”,都非常驚訝,立即對我進行考核。當我按照他們的要求將詩詞一一背完後,我看到他們的眼中流露出了讚許的目光。我當場就被破格錄取了,踏入了我那夢寐以求、向往不已的小學校園。

從那以後,我就更加喜歡古典文學,特別是古詩詞了。我一直認為,我能對文學如此鍾情並且孜孜不倦地追求,母親真是功不可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對一個人的發展真是至關重要的。

小時,母親還教我書法,每天讓我用清水代墨,在地上寫毛筆字。並且諄諄告誡我,說什麼王羲之冬練數九,夏練三伏,練了十八缸水,終於成了大書法家。可惜我對這書法實在是沒多大興趣,練個十多分鍾就心浮氣躁,無法堅持下去。還記得當時有一陣子在放港片《十三妹》,每晚新聞聯播後準時開演。我日也盼,夜也盼,就是盼望看黃杏秀、翁美玲的俏模樣。可母親卻立下軍規:不練到她認為滿意,我就不能看電視。但是那時,我就經常不能令她滿意。不是時間不夠--沒有半個小時,就是字的質量不符合要求。因為用水蘸著寫字,水一幹字就消失了,所以她會時不時走過來監督我,令我無法偷工減料,真是好生懊惱。每當電視裏響起那“身雖女兒身,心是壯士心”的動人歌曲時,我就心神蕩漾,手中拿著的毛筆也仿佛成了寶劍或者是判官筆,想笑傲江湖,一展巾幗之風姿。可是母親時常故意刁難我,不讓我看心愛的《十三妹》,氣得我珠淚漣漣。後來,她見我如此傷心,心中自是十分不忍,長歎一聲:“罷了!”我才得以解脫。從此,我也就不再練書法了。直到今天,我手書之文也難登大雅之堂,想來真覺愧對她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