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哲學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在經過3天的暴亂後,年邁的政治家塔裏蘭坐在他巴黎住宅的窗邊,聆聽宣告暴動結束的響亮鍾聲,之後,他回頭對一名助手說:“聽那鍾聲!我們贏了。”“我們是誰?大人!”助手問。
塔裏蘭做了個保持安靜的手勢回答:“別說話!明天我會告訴你'我們'是誰。”他清楚地了解隻有傻子才會急急忙忙確定自己的立場如果過早地依附某一方,會使自己喪失靈動性和主動權。
你可能會反對這個故事,因為這有悖於積極行動的常理。但是,我要說的是,凡事切勿盲目下定論。
如果讓別人覺得他們都能夠支配你,你就會失去影響力。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會增加他們的注意力,從而使自己獲得更高的威望。
首先,一開始就想預測哪一方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往往是很困難的,而且即使猜對了,與較強的一方結成聯盟,你會發現自己最終會一敗塗地,勝利者會把你一腳踢開,所謂“兔死狗烹”,曆史上的教訓可畏屢見不鮮。
另一方麵,如果與力量弱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線上,危險性更大。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生存的哲學,以免得到一滴水而失去了一片海,或者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境地。
從複雜中看出簡單
有個牧童在山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寶庫。他從沒見過那麼多金子,但他隻從山上拿了一小塊。這一小塊金子,使他過上了快樂的生活。
有個富入知道了這件事,並且找到了那個山洞。他把所有的口袋都裝滿金子後仍不滿足,就準備搬走整座金山。這時,山神說話了:“不要太貪,否則,天一黑,關了山門,你不但得不到半兩金子,連命也保不住。”可是富人置若罔聞。
就在他不停地搬運金子的時候,轟隆隆一陣巨響,山門關上了,富人再也沒能走出那個山洞。
許多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追逐這個追逐那個,沒完沒了,可到頭來沒有一樣真正屬於自己,因為他太貪婪了。如果一個人的追求不能使生命更燦爛,反而更加沉重,那它又有什麼意義呢?善待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大的事業,我們離功名和利益遠些沒關係,隻要離快樂近,我們也就感到欣慰了。因為人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一生快樂,這比任何財富都重要。
善待你的每一天
一個知道善待自己每一天的人,懂得生活和工作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快樂的人。
對一個喜歡零食的孩子來說,買一座金山和買一包話梅的錢沒什麼區別,所以孩子很容易快樂。
容易快樂的還有那些從不胡思亂想的動物。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瑞士奶牛就會閑臥在阿爾卑斯山的斜坡上,一邊享受溫暖的陽光,一邊慢條斯理地反芻。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吃飽以後,即使羚羊從身邊經過,也懶得抬一下眼皮。
一位作家非常讚賞瑞土奶牛和非洲獅子的生存哲學,他說,假如你的飯量是三個麵包,那麼你為第四個麵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因此,你不快樂是因為你背負了太多的負擔,這也是由於你的欲望所致,試著放下一些超重的欲望,你就會有一個新的發現。
這是兩個一模一樣的房間,一間是地獄,一間是天堂。
地獄裏放著一鍋肉湯,一群人圍著肉湯,每個人手裏都拿著一把可以夠到鍋子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沒辦法把東西送進嘴裏。“天哪,這可怎麼辦?”他們一個個麵黃肌瘦,饑餓萬分,充滿絕望和悲苦。
天堂裏也放著一鍋肉湯,一群人圍著肉湯,每個人手裏都拿著長過手臂的湯匙。可他們有說有笑,愉快地喝著肉湯,一個個紅光滿麵,快樂而幸福。
“趕”字莫出口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人走在鄉間小道上,看見一個農夫正趕著一匹馬犁地。當他走上前去準備問候這個農夫的時候,突然看到在那匹馬的側腹上有一隻很大的虻。很明顯,那隻虻正在叮咬那匹馬,而且把那匹馬叮得很不自在,因此他就想把那隻虻趕走。
正當他舉起手來的時候,農夫製止了他。農夫說:“請不要趕走它,朋友。您知道嗎,正因為有了這隻虻,這匹老馬才一直不停地動著。”如果你能夠深入領悟到這一點,那麼就會將這些看作是促使你成長的生活經曆,就像那隻虻一樣,恰恰是這些帶給你煩惱和不幸的人或事情在促使著你不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