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雨夜偷襲(7)(1 / 1)

“你個狗日的,拉弦兒也不吱一聲,你想炸死我啊?”我趕緊往外跑。

“你倆吵吵什麼玩意兒?”連長看我倆跑出來也趕緊向外跑去。我們的耳朵被身後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震得耳鳴了好一陣。周圍的槍聲聽不見,回頭一看,彈藥庫炸開鍋了,上麵的土全被掀開。

“好大的蘑菇。”王光感歎道。

“想吃啊,去吧,沒人攔你。”

我們無暇他顧,趕緊飛奔,碩大的蘑菇染紅黑色的夜空,景色頗為壯觀。

其他隊員相繼出現,前方、左翼、右翼的日軍越來越多,雖然師長的加強連在敵人後方,等他們打過來我們也早就被日軍覆滅了。

“趕緊往山裏跑。”連長一聲大吼,我們向後方的山裏跑去。

“得瑟什麼玩意兒?不要命了你?”江海連拉帶拽的把正在那裏拿著布倫式機槍掃射日軍的王光扯過來,看樣子他還不想撤。

雨依然在下,路很滑,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山裏跑,近五個小時的戰鬥讓我們身體疲憊。敵人在後方搜索,我軍的加強連隻是佯攻,讓我們趁機逃脫。我們在山上與鬼子遊擊作戰,最後我們渡過湍急的河流,翻越兩座大山繞道200多公裏,回到師部時已是7天後,師長見了我們很高興,找我們挨個談話,說將有重要任務。

這段時間我們過得很悠閑,除了每天練習格鬥和射擊,剩下的就是睡覺。可能是當兵已成習慣,不動槍手就癢癢,槍是軍人的第二生命,沒有槍,軍人的生命是沒有顏色的。子彈打在身上的感覺讓我變得衝動和興奮,每次戰鬥都有戰友犧牲,但我卻依然沉醉在那感覺之中,是戰爭激起了埋藏在我內心的嗜血本性。

在戰場上,身上的每個細胞都和槍連在一起,隻要身體還沒癱瘓,手指就會扣動扳機,見到敵人,身體完全不受大腦控製,長時間的戰鬥和殊死拚殺,練就了身體本能的反應,這就是條件反射。在廝殺過程中,我們忘卻危險,驅走恐懼,隻有戰鬥,隻有一個想法,消滅敵人,弄死對方,讓自己活下來。具體怎麼弄死,全靠平時的訓練和戰場上的磨礪。

戰場上沒有正義與邪惡,隻有生存和死亡。殘酷的戰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對方死亡時的痛苦、無奈、絕望;同時也看清自己,要想不被殺死,就得學會殺人,讓自己變得強大、殘忍。

當時我軍沒有固定的武器裝備,各式各樣的槍械都有,最熟悉的當屬盒子炮,學名駁殼槍,這一係列的槍有好多種,第一種就是毛瑟M1916型9mm半自動手槍,大握把,長槍管,因它的握把上打有一個代表口徑的紅色“9”,俗稱頭把盒子、一號駁殼槍;第二就是毛瑟M1896半自動手槍,也是大握把,長槍管,俗稱二把盒子、二號駁殼槍;第三就是毛瑟C/96警用半自動手槍,毛瑟M1912/20軍官型半自動手槍,俗稱大鏡麵,因為彈匣側麵是一個光滑的平麵,這是在M1896手槍基礎上簡化工藝的結果,據說人稱“東北虎”的張作霖及他的部下喜歡這種槍。

除駁殼槍之外,我軍一般不喜歡其它類型的手槍,一是殺傷力小,二是子彈難找,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大多人喜歡用盒子炮,樣子好看,殺傷力大,射程遠,子彈好找,不同型號的彈匣有的時候還可以共用。還有一些仿製品的大量出現,各地的兵工廠都生產不同型號的盒子炮,所以盒子炮在我軍被廣泛應用。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當年有不少中國槍手攜帶兩把以上的駁殼槍,一支帶木製槍套,另一支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於拔槍射擊。很多種原因使得這種手槍在我軍內部使用。包括一些地痞、土匪、地方富甲商戶,用的都是這種槍,不過都是一些仿製品,質量和性能大大降低。之所以介紹這種槍,是因為它在伴隨我軍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步槍種類就更多了,德國M1888式步槍及漢陽兵工廠早期仿製品,為了防止槍管射擊時燒蝕護木,在槍口外有一個金屬套,簡化工藝去掉老套筒就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有漢陽造、捷克式步槍、日本的三八大蓋、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射程約2000米,性能優於三八大蓋。比“歪把子”還厲害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是民國23年金陵兵工廠仿造德國1909式重機槍的再生版,射程約3000米,射速600發每分,性能優於日軍九二式。還有很多其它不常見的槍械。

作為一名偵察兵,不但要了解各種槍械的知識,還有對各種槍械的缺點和優點有一定的掌握,這樣在戰鬥中就能充分發揮槍的最高性能,提高作戰能力,減少不必要的犧牲。隻有在戰鬥中不斷學習、摸索,然後再運用到戰鬥中去才能提高我軍的作戰能力。在戰鬥中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也正是這樣,我們的隊伍才能真正的壯大和最終走向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