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德國,柏林。
幾近黃昏,風聲四起,四處傳來轟轟的聲音,不知是雷聲還是炮火在咆哮。要下雨,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是當時德國培養三軍高級參謀人員和中級指揮官的學校。其前身是高級軍官學校,1810年創建於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養參謀人員的學校,它的第一任校長是格哈德?約翰?大衛?馮?沙恩霍斯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賽維茨在該校任教長達12年(1818-1830)之久。1859年,該校更名為軍事學院。1935年恢複,稱軍事學院,實際是陸軍學院。
訓練場上,十名隊員們一字排開地趴在地上,右眼通過狙擊槍的瞄準鏡注視著600米處的固定靶,手裏握的是德軍狙擊手的標準裝備,毛瑟98K狙擊步槍,配備有捷克生產的4倍瞄準鏡和6倍瞄準鏡。對有經驗的狙擊手來說,使用配有4倍瞄準鏡的毛瑟98K狙擊槍可射殺400處的目標,若選擇6倍瞄準鏡則可射殺1000米處的目標。
“作為一名狙擊手,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和精確的判斷力,在不考慮環境因素的情況下,要以最快速度開槍,並且一槍命中,狙擊作戰屬於單兵作戰,當敵人的數量三倍於你的時候,就要考慮有沒有能力在對方做出反應之前一一幹掉,可以的話你可以冒險,我們需要冒險精神,戰爭本來就是冒險,而且是拿生命做賭注。戰場上,保存自己是首要的,保存自己才能消滅敵人,不要做一時的衝動和無畏的犧牲。如果麵對的同樣是一名狙擊手,那就更能說明,你隻有一次開槍的機會,甚至你根本就沒有機會開槍,活著的就是合格的。”教官高聲叫道。
“不是從這裏畢業就合格了,也不是槍法準就合格了,沒死的那個才是合格的,而合格隻能說明這次你沒死,下一次戰鬥,你還能保證活著回來嗎?每次行動都是新的考驗,這是用生命來考驗,希望你們記住,在戰場上活下來才是真的。”
教官在我們身後來回走動,嘴裏傳授著狙擊手應該知道的要領。
世界各國都有狙擊手,德國的狙擊手數量最多、力量是最強的,早在一戰期間,德國狙擊手就橫行歐洲戰場,對協約**隊構成巨大的威脅。協約國士兵對那些幽靈般出沒於戰壕中的德國狙擊手驚恐萬分,將他們稱為“看不見的魔鬼”。然而,一戰結束後各國幾乎都忽略了狙擊手的作用,籠罩在“凡爾賽條約”陰影下的德國就更不用說了。
到二戰初期,快速閃擊的德軍認為沒有使用狙擊手的必要。後來,活躍在東線的紅軍狙擊手用致命的子彈讓德國人重新意識到狙擊的重要性。由於一戰中有實戰經驗的狙擊手已基本廢了“武功”,能擔負狙擊任務的軍人寥寥無幾,德軍隻得匆匆大量設立狙擊手學校以應付戰事,並在軍事學院開設了狙擊手的教程。當時德國最好的狙擊訓練學校則是圖普塞塔爾艾普狙擊手學校。
狙擊手的兵源主要來自守林員和獵場看守員,此外,由於戰爭爆發前,青年團已增加了對成員的軍事訓練,因此狙擊手學校大量招收學員。青年團成員和那些經驗豐富而且射擊技術出色的士兵,如果有兩年戰鬥經曆也可以接受全麵係統的狙擊訓練。其主要課程包括射擊、潛伏、偽裝、目標判讀、野外生存等,對狂熱的年輕學員們來說,擊中600米甚至1000米外的目標並不難,最難的是要在掩蔽處連續潛伏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通常,一名狙擊手在黎明時分便進入戰位,並一直堅守在這裏,直到日落才能休息。有時,他們會連續2~3天得不到任何補給,必須學會在殘酷的戰場條件下生存,並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