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高三第一次聯考時(江南8所學校),陳銘基本上每一科的分數都名列前茅,但數學隻考了一百零幾分,這樣總體成績就被拉下來了,結果劉傑就以3分的優勢超過了陳銘。成績出來那天,回到家裏,陳銘耷拉著腦袋,聲都沒吭一下,進門就往床上一倒,然後就聽他說:“哎呀,這下我糟了。”後來才知道他沒考好。當時怕增加他的思想負擔,我也就沒多說什麼。當時我想,這次沒考好,對孩子來講是好事,這樣他就會知道,第一名不是他的專利,隻有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有好的成績。事後我引導、教育孩子,最後在家人的鼓勵之下,他重新振作起來,學習上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第二次聯考他終於又是第一名了,他開心極了。高三下學期,我們再也不用在他的學習上操什麼心了,更多時候是要求孩子注意休息。
讓他勞逸結合他還不樂意。他對我們說:“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我要考的學校是北大,我不勤奮、努力學習,能行嗎?”這個時候,他把學習抓得更緊,不要我們任何人操心。陳銘本來挺喜歡看球賽的,如籃球、足球,這時他自覺不看電視,我們做父母的也因有這麼積極、主動學習的孩子而感到欣慰。
爺爺說:陳銘小時候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老一輩對孩子往往是寵愛多於教育,如果管教不嚴,孩子稍大一點了,孩子也就會叛逆了。我們當時是想孩子的父母遠在西藏,我們老兩口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孫子帶好。
我們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麵:第一,是為了孩子的父母能安心工作;第二,希望讓陳銘將來有前途;第三,不光是要孩子學習好,還要保證孩子德體勞都好。我們也看到,許多孩子由於隔代教育不當,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在這方麵就尤為注意。
陳銘到我們身邊時還太小,為了能讓他健康地成長,我們不光喂他牛奶,也會根據幼兒發育的需要,適時地添加些菜泥和果汁,這樣孩子智力發育比肢體發育要快得多,很早就會講話了。我們也有意識地引導他,比如不管他能否聽懂,他奶奶每天都會給他唱兒歌和搖籃曲。
在陳銘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他抱在懷裏給他講故事。也會經常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教他認識一些常見的植物、動物之類。比方說,孩子小,對貓還不了解,一般都怕貓,我們就會把貓抱在懷裏說,寶貝,這個是小貓,你試著把它抱在手裏,它會捉老鼠的。然後讓他看貓捉老鼠,他就知道了,原來貓是好的。還有,農村裏有牛,城鄉中有人在賣牛,也有老人牽牛吃草的。孩子看到了就會問,這是什麼東西?我們就會告訴他這是牛,而且會告訴他,牛幫助人最多,是很能吃苦耐勞的,它能幫農民耕地,農民因此可以在耕地上種稻子,稻子熟了,就可以變成我們吃的大米。從這些方麵係統地教育他。
陳銘在學會說話時就聰明得很,我們給他買積木玩,他會默默地搭出各種各樣的圖形來,而且搭得非常好。我們恰如其分給他一些肯定和表揚,孩子一看大人很高興,自己也就很高興,他也越搭越好,而且會咿咿呀呀地叫我們看。
到了1歲多,這孩子就能講話了,我們就開始教他識字、數數,從1~10教他認。識完字以後,他奶奶就教他識拚音。他奶奶是教師,就是這樣子來教育他。這個教育就是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