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期子將琴捧起,走到學堂一側,緩緩平放於一張長形矮桌之上,正襟危坐於琴前的草席上,麵朝阿顏三人,也不說話,隨即撥撥袖子,伸長了十指,作一撥一撫狀,開始彈奏起來。
琴聲開始極緩,然後漸快,但聽不出絲毫散亂,張馳有度,清泠如水,悠哉閑哉,如魚遊碧溪,如風吹鬆動,如處子深穀呢喃。
當然,三個小孩子年紀尚小,還聽不出這種境界,隻覺得好聽,聽起來就感覺心情很愉悅,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阿頻原想象的大糖人原來是張琴,她心中略感失望,但等鍾期子彈奏起來,才想起家中也有這麼一張琴,那是父親書房裏的。阿頻聽過母親彈過那張琴,但那已經是兩三年前的事兒了,那時候母親一得空兒就到父親書房內彈琴,且總是在父親不在的時候。或許是兩個哥哥的原因吧,母親思念兩個孩子,又無人可以慰藉她,隻能寄以琴音。
後來有一天父親突然提前從官府回來,發現母親在他的書房裏彈琴,之後就將他的書房上了鎖,那張琴就一直放在父親書房裏,沒人見過。母親從此之後也沒再彈琴。
三個孩子安靜地聽鍾期子彈琴,阿頤和阿頻一臉困惑地看著鍾期子,阿顏陶醉地看著鍾期子跳動的手指和手指之下振動的琴弦。
鍾期子好像彈了很久,等到看見阿頻快坐不住時,這才緩緩收曲。
鍾期子彈完琴,笑問:“你們誰想學琴?”
阿頤和阿頻這才恍然大悟,急道:“想!”
阿頻回完話,想到自個姐妹三個是來學經義的,難道這鍾老頭兒不教五經,改教彈琴了?這麼想,心裏急了,父親要自己來學經義的,這會兒變成學琴,這不是胡鬧嗎?想不到這鍾老頭兒看上去那麼古板的人,竟比自己還會胡扯……
阿頻心直口快,就問鍾期子:“先生,您不教我們書了嗎?”
鍾期子笑道:“當然還教,但我想教書學經太乏味,以後午前教你們學經,午後教你們學琴,你們覺得怎麼樣?”
阿頻想了想,忙拍手叫好,阿頤若有後思,點了點頭,阿顏則不假思索地點了一下頭。
鍾期子就這樣開始教葉頤葉頻葉顏三姐妹彈琴。
要想彈琴就要先學會樂律,於是鍾期子將最基本的五音十二律教予她們。
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十二律則是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十二律中奇數為陽律,偶數為陰律。
五音源於十二律中的黃鍾、太簇、姑洗、林鍾、南呂,至於十二律是怎麼來的,這就要說到三分損益法。
鍾期子怕孩子們記不住,尋來許多蘆杆,將其全部剪成八寸一分長,說:“這是黃鍾,也是宮,即吹出來的是黃鍾之音,也是宮音,但這裏的黃鍾之音和宮音不是定製,大小皆可取,但為著方便之後劃定其它音律,我們取個八十一的數,比如我們將蘆管取長八寸一分,這樣算起來容易。黃鍾之音是指所有條管中最長的吹出來的聲音,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