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從合作到分裂(上第一次國共合作其實完全是由蘇俄一手策劃、導演成功的,完全是基於其自身的國際政治意義。當時的蘇聯受到西方列強的圍堵、封鎖,很希望能從國際上得到支持,哪怕是貧窮落後的中國,但是當時的北洋政府攝於列強的壓力,對於蘇方給予的各種優惠條件(包括歸還沙俄時期侵占的大片中國領土),卻不敢買張。於是蘇聯不得不不遺餘力的幫助新生的革命力量,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雖然屬於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不過由於仍處在幼苗期,對中國革命起不到決定作用,共產國際有心扶持,但收獲期太長,他們等不起,乃退而求其次——大力推動國共合作。希望****借助國民黨的土壤迅速生根發芽,壯大自己,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再承擔領到中國革命的重任。
蘇聯的援助,給了孫中山和國民黨以前所未有的壯大和成功。盡管,按照蘇聯模式改組國民黨,容納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引起了不滿和摩擦,但是,孫中山看得很清楚,蘇聯是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幫手。隻是蘇聯方麵萬萬沒想到他們幫助了中國的國民革命,卻大大加速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徹底分裂。
說白了,這一段短暫的合作充其量算是共產國際主持的一段包辦婚姻。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改組。國民黨改組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實行了容納共產黨,即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政策。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後中國社會長達幾十年的基本政治格局。
****從成立之日起,就主張以列寧主義為宗旨,以俄國十月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為張本,強調要按照布爾什維克的方式,通過下層無產的勞動階級對整個上層剝削階級進行革命,根本鏟除造成社會分配貧富不均的私有製度。因此,****一大所通過的黨綱,也開章明義地說明了它在中國革命的目標,即剝奪資本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為此,它堅決主張不能與資產階級妥協與合作。
但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明顯地對這個還隻有五十幾人的小組織的前景表示懷疑。在他看來,蘇俄如果不能同孫中山的國民黨聯合起來,在中國將一事無成;****如果不能在組織上同國民黨結合起來,不可能有多少前途。馬林的建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在1922年正式通過決議承認自己為共產國際下屬支部的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同意將自己的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到國民黨中去,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政策。1922年9月初,經張繼介紹和孫中山“親自主盟”,陳獨秀、李大釗等先後正式加入了國民黨。李大釗加入國民黨時間,李雲漢根據國民黨公務部交際日記,斷定為1922年2月上旬。但據李大釗自述,當為1922年孫中山在滬期間。因據馬林筆記,李大釗8-9月間曾來上海參加討論決定與國民黨黨內合作的杭州西湖會議,會後即有陳獨秀等入黨之事發生,故此判斷李之入黨當與陳獨秀大約同時。次年6月****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讚同黨內合作原則的決議。隨後,約有400餘****黨員和相當一部分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加入了國民黨。
還在國民黨一大召開前,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就被授予了相當重要的職務。如孫中山一接受陳獨秀等入黨,就指定其為國民黨改進方略起草委員會九委員之一,參與國民黨的改組工作。馬林記為“國民黨改組委員會”。進而,陳獨秀被指定為參議,林伯渠被指定為總務部副部長,張太雷則就任宣傳部幹事。鮑羅廷來後,在他所負責的各項工作中,共產黨人更是積極參與其中。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及青年團這時總人數雖然隻占國民黨在冊黨員人數的2%,出席大會的代表人數卻占到了全體代表人數的10%。代表大會上新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委員中,跨黨的****黨團員就占到了將近25%。在25名中央執行委員中,譚平山、李大釗、於樹德為****黨員;在17名候補委員中,沈定一、林祖涵、******、於方舟、瞿秋白、韓麟符、張國燾為****黨員。同樣,在會後設立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跨黨的****黨團員在一個秘書處和六個部中占據了兩個部長(組織部、農民部)和三個實際為副部長的秘書(組織部、工人部、農民部)的席位,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決定設立一處八部,但調查部和軍事部暫緩成立。秘書處及組織部部長譚平山,秘書楊匏安;農民部部長林祖涵,秘書彭湃;工人部秘書馮菊坡等為****黨員。同時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裏還取得了三分之一的發言權。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共三人,廖仲愷、戴季陶為國民黨員,譚平山為****黨員。特別是把秘書處和組織部交給****黨員來負責,更顯示出孫中山這時對兩黨間這種合作方式以及對****作用的高度肯定態度。這種情況反過來也促使****黨團員對於國民黨的發展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