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儀式從簡(1 / 2)

光啟三年正月初一,李儒沛正式登上皇位,成為天下人承認的大唐之皇帝。

登基儀式本來是應該非常隆重的,但在李儒沛的堅持之下,一切從簡。

李儒沛的第一封詔書,是明確朝廷和地方主要官員的,僅僅就是這個詔書,就引起了朝野的震動,讓大家感覺到了不一般。

崔安潛被冊封為太子太師、尚書左仆射,鄭從讜被冊封為太子太傅、中書令,劉允章被冊封為太子太保、門下侍中,高馳邦被冊封為太子太保、大都督、鐵血軍大將軍,錢士渠被冊封為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於承惠被冊封為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崔慎由被冊封為太子少傅、禮部尚書,以上其人組成內閣,為朝廷之中的丞相,以崔安潛為朝廷第一丞相。

恢複政事堂議事製度,凡牽涉國家大事,必須經過政事堂商議決定之後,呈報皇上核準,政事堂有崔安潛負責召集,

嚴複出任兵部尚書,馬皓軒出任刑部尚書,闞澤宇出任工部尚書。

黃彪、宋虎、趙來寶、朱溫等四人被冊封為中都督,秦二黑、楊行密和錢謬等三人被冊封為下都督。

恢複大唐初期對各道之劃分,大唐設置十三道,原吐蕃設置西藏道,原突厥設置新疆道,山南東道與山南西道合並為山南道,江南西道聿江南東道合並為江南道,餘下為劍南道、嶺南道、淮南道、黔中道、隴右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關中道。

各道設置節度使一人,代表朝廷管轄地方民政、糧食、刑獄等諸多事物,不得幹預軍政事務,更不得擁有軍隊。

謝玉鑫出任山南道節度使,謝國喜出任劍南道節度使,譚明曉出任江南節度使,盧光啟出任嶺南道節度使,鄭凝績出任淮南到節度使。崔彥衝出任黔中道節度使,盧勝安出任隴右道節度使,秦二黑兼任西藏道節度使。

其餘未設置節度使職位之地方,暫時空缺。

李儒沛的第二道詔書,是有關後宮的設置。

後宮的設置遵循以前之原則,不做大的調整,但在以前四夫人的基礎之上,增加一名良妃,合並成為五夫人。

崔涵蕾為皇後,統領後宮諸多事物。

崔秋月為貴妃。喻語蓉為淑妃,喻憐寒為德妃,範若楠為賢妃,王妙彤為良妃。

至於說五夫人之下的九嬪、婕妤、美人、才子、寶林、禦女、采女等等,悉數空缺。

兩道詔書,引發的震撼是很大的,朝廷關鍵之職位,全部都是李儒沛曾經的人,包括三品以上官員。留任的很少,同時李儒沛對京城之中的官吏,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尚書省承擔此任務。凡是京城各個機構,一律按照職位之要求設定官職,多餘人等一律裁撤。

還有一道詔書,是在崔安潛等人的強烈要求之下。暫時沒有發出來,那就是李儒沛下定決心精簡大唐之官吏,原來設置的文散官、武散官。全部裁撤,朝廷不會養那麼多的閑人,對於封王拜爵的事情,也是嚴格禁止。這一道詔書若是下發了,對於大唐的震動太大,為了避免大規模的波動,崔安潛等人認為,目前之情況下,暫時不適宜下發這道詔書,等到各部門開始正常運轉了,再來對官吏進行大規模的考核與裁撤,會順利很多。

李儒沛對這等的看法,不是特別的讚同,他認為自己下發的詔書,其實就是對大唐的徹底改革,既然是改革,那就盡量追求一步到位,長痛不如短痛,何況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很多時候因為事情太多,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有可能被拖延甚至是忘記,何況裁撤官吏的事情,本來就是老大難的問題,不過他也要遵循下麵的意見,畢竟事情需要下麵做出來。

所有的任命之中,有一個任命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王審知出任了京兆府牧。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職位,掌控京城以及京城周遭的事情,這同樣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職位,李儒沛將如此重要的一個職位,授予名不見經傳的王審知,令所有人吃驚。

當然官吏的整體是保持穩定的,特別是四品以下的官吏,很大一部分都保留下來了,這些官吏各司其職,隻是工作態度需要發生巨大的改變,以前那種混日子的做飯完全行不通了。

因為保持了下級官吏的穩定,京城盡管出現了很大的震動,但各級的官府都保持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