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16日,索羅欽斯克以西約20公裏,被當地人稱為“毒蛇嶺”的一座小山坡上,當斜下方那些熟悉的輪廓從晨霧中成群鑽出時,特裏安達菲洛夫少校正半個身子露在高聳的坦克指揮塔外,全然不顧四周冰雹般落下的炮彈與水花般飛濺的彈片。
這輛20噸重的“豹”式坦克是兩個多月前在一百六十公裏外的薩克馬拉戰場上被華軍裝甲兵拋棄的,除了一條履帶被炸斷,以及裝甲板上密密麻麻的彈痕,內部並無大礙,被俄軍修複後編入了新成立的獨立試驗裝甲營,分配給了營長弗拉基米爾-基裏阿科維奇-特裏安達菲洛夫。
獨立試驗裝甲營由早已存在的獨立試驗坦克連擴編而來,下轄兩個坦克連、一個裝甲車連跟一個自行火炮連,裝備大到坦克、自行火炮,小到半自動步槍、手提機槍(華軍稱衝鋒槍)在內的各種繳獲兵器。
在華軍攻勢發起前,該營配備坦克25輛、自行火炮5輛、裝甲車23輛,其中包括:繳獲修複的“豹”式重型坦克(華軍稱“鐵豹”中戰車)5輛,“狼”式中型坦克(華軍稱“飛狼”輕戰車)13輛,“狐”式輕型坦克(華軍稱“捷狐”機槍戰車)7輛,“狼75”式自行榴彈炮(華軍稱“火狼”自行步兵炮)3輛,“駱駝75”式自行加農炮(華軍稱“羊駝”自行野戰炮)2輛,“駱駝”半履帶裝甲車9輛,以及俄國自產的“奧斯丁-凱格萊斯”半履帶裝甲車14輛。
上述各種型號的華軍裝甲車輛,俄軍之前也偶有俘獲,並進行過全麵的測繪與試驗,在曾經擔任裝甲兵總監的納卡西澤司令官的特別要求下,相關資料的副本得以抄送存放在烏拉爾方麵軍司令部,這次總算派上了大用場。
特裏安達菲洛夫率領由他精心挑選出來的車組參照下發的技術資料,日夜鑽研操練,很快摸清了坦克的操作方法跟技術特性,並從所存不多的炮彈中拿出相當一部分進行實彈打靶,目的是讓各車炮手盡快熟悉主炮的觀瞄模式與彈道特性。
現在,檢驗這一切努力的時刻到了。
對於座下這輛裝備了中等身管57毫米主炮的“豹”式坦克,特裏安達菲洛夫還是感到有些信心不足——測試記錄表明,“豹”式坦克的主炮在500米距離外幾乎無法有效擊穿自身30毫米厚的正麵傾斜裝甲。
至於“狼”式坦克的長身管37毫米主炮,雖然足以在500米的直射距離上輕鬆擊穿自身16毫米厚的正麵傾斜裝甲,對“豹”式的正麵則根本無能為力。
如果這一次敵人還是像在薩克馬拉那樣,集中上百輛“豹”式坦克進行正麵突擊,特裏安達菲洛夫並沒有足夠的自信來擋住敵人——即便上級已經為他額外加強了一個5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連、一個半履帶車牽引的76.2毫米野炮連、一個半履帶車搭載的防空連以及兩個作為下馬步兵使用的騎兵連。
放下望遠鏡,特裏安達菲洛夫按下喉頭送話器的開關,話音通過車內原配的“戰通二號”車載無線電台,傳到五百公尺範圍內的下屬各連連長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