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1 / 1)

我自小出生在一個古玩世家裏,日熏夜滔也就對古董瓷器有了些認識,比如說瓷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出品的陶瓷製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所采用的原料、火候、造型、紋飾、手法等。這些即使高仿的贗品,隻要仔細觀察比對,還是會發現贗品是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常見的鑒定真偽方法有:看刀法是否流暢自然;釉麵無耀眼浮光;用獸皮去擦可見極細小的細紋;真正出土的古董陶瓷上的土鏽是滲入到瓷器裏的,而仿製品的土鏽經過反複擦拭是可以去除的;聽音,瓷器因年代、原料、窯口不同,敲擊發出的聲音也不盡相同。瓷器中,元青花、琺琅彩瓷尤為珍貴,然存世的真品鳳毛麟角,可以說,現在市麵上流傳的十件中有九件是贗品或殘缺品。收藏此類古董的人要尤為當心。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玉可以庇佑、安神、避邪等益處的說法,一般古玉有傳世玉和出土玉,傳世玉即此玉經幾代人的收藏、把玩,一般都保持了原色,這些玉都有一定的曆史可循,我們可以以此根據從玉的種類、包漿、出處、工藝等方麵一一印證。另一種是出土玉,因為它們長期埋於地下,通常會因為地下水、土質環境等影響而產生沁色,沁色分血沁、銅沁、土沁、水銀沁等。如果真是多年埋藏後出土的古玉,仔細聞,多少會有一些土腥味,民國開始,有些特別殘忍的造假者呢,會把玉燒熱,直接戳進牲口體內,形成血沁,這種情況下就要從玉的表麵火燒裂紋、紅絲紋理等方麵去辨別。另外,玉的包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鑒別要點。古玉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的包漿非常自然漂亮,而人工作出來的包漿難免會有些鬆散,很難做到完全天然渾成,仔細看,總會有種違和的感覺。剩下的書畫類,金銀飾品類我也就不一一細說了,說這些呢隻是我的長輩沒事跟我絮叨的,其實我對這些也不是很感興趣。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家所收藏的瓷器名畫無一幸免,從此家道中落,我不相信什麼這些都是無價之寶,並借著我外公的朋友也參與到了明華大革命中,當了一名當時看作風光的紅衛兵。為了這事,我外公差點被我氣死。說句老實話,有時候想想挺後悔的,那些我家收藏的古董都是價值連城,甚至可以說成是無價之寶。我記得我家的正堂前一直掛著一幅畫,好像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不知道是真跡還是贗品,但也是很珍貴的,外公有事沒事便對著這幅畫出身,好像也隻有他被保留了下來。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此時家中和我徹底斷絕了關係,我無處可去,便隻好隨著下鄉的人群來到了河北省的一戶人家裏。這邊的人家好像都是一大家子的,都姓酉,申猴酉雞的酉,我倒是挺稀奇這個姓的,連百家姓上都沒有,到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姓也有些曆史了。黃帝二十五子,其中十四子有姓,長子姓姬,次子便姓酉。(《廣韻有》:“酉:姓。魏有酉牧(《希姓錄二十六厚》同)《通誌二七三以姓為氏》:“酉氏:黃帝十四子之一姓也。見《國語》。魏有陳留人酉牧。今望出太原《姓氏急就篇上》:“《國語》:’黃帝十二子姓,其二曰酉。’”《氏族典四四六》:“《國語晉語》:’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有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是也。)我當時也是無著無落,既然來了也就順著人生的路走吧,當時我住的一戶人家是位老大爺,說是老大爺,其實也就四十多歲,膝下呢四女無兒,為人又老實幹活還利落,看著叫人敬佩。我當時也就被分在了這個酉老爺子家,等我到了他家,被嚇了一跳,這可怎麼睡啊,人家裏就有五口人,算上我六個,就一個大炕,人家還有女兒,我以為是分錯了,想去找村長問問。剛邁開步就聽酉老爺子說:

“小夥計,你要去哪?”

我說:“大爺,我去找村長問問,這麼多人怎麼睡啊

酉老爺子說道:“不用去了,能睡開的,沒什麼不方便的,來坐下歇歇腳,我去叫你大娘弄點好吃的

我無奈,不好推辭,隻好放下行李坐了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