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蘭來說生活是酸甜苦辣的,社會是五彩繽紛的,大海是變化莫測的。如果生活沒有了味道,如果社會沒有了色彩,如果大海沒有了變化,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平淡無奇,沒有生機。孟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需要也隻有不斷迎接困難,才有生存的能力。一個真正的人應該麵對現實,抗爭命運,不怕困難,不怕挫折,人應該有這種潔身自好、知錯就改的品質,有堅定美好的信念來支撐自己的生命。記得英國詩人拜倫有這樣一句格言:冬天來臨了,春天還會遠嗎?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美好的理想信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知錯就改的勇氣,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t我想到會寫這部小說其實很偶然。1996年9月我看了一本通俗文學上的一篇有關沿海開放城市舞廳裏舞女種種生活和情感遭遇的報告文學,感觸很深,為這些被欺侮被損害的靚麗的金錢俘虜而同情、惋惜、歎息,期盼她們“站直嘍,別趴下”,期盼她們回頭是岸,遠離那是非之地,不要“燒完美好青春再找個老伴”。

我寫這部小說目的是想通過楊蘭、柳青宣揚人間真愛,包括情人間的純真愛戀、夫妻間的真愛、朋友間的友愛、親人間的血緣摯愛。我還想通過楊蘭、柳青特別是楊蘭來宣揚一種樂觀向上、知錯就改、堅韌執著、為愛向前衝、不怕挫折、勇於挑戰命運的國民精神、時代精神。

以上算是我寫這部小說的一些感觸看法和寫作目的吧。

我的這部日記體長篇小說標題是《打工妹楊蘭的愛情故事》。請不要認為這真的是某個叫楊蘭的姑娘的愛情故事。我可不會死賴皮地要人家姑娘講述她的愛情故事,就算我是她的好朋友,我也不回這樣暴露人家的隱私的。我們也不必對號入座地在小說與顯示之間連線,不必說楊蘭的經曆就是某某某的經曆,王芳的經曆就是某某某的遭遇。因為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東拚西湊地塑造人物,概括現實生活中某一類型的人的性格品德和生活經曆。這裏需要提出的是小說中楊蘭所在的故鄉,跟本人所在的家鄉——一個江南小城差不了多少,或者說是以我的家鄉為原型來描寫楊蘭所在的家鄉。

這是我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但不是處女作。我的處女作是一篇散文。我寫了一些散文、詩歌、劇本、短篇小說之後,覺得自己有寫長篇小說的信心,於是鼓起勇氣在兩個半月的工作學習之餘在桔園裏、台燈下寫初稿,於1996年12月8日寫完初稿,又用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修改,並把這幾十萬字的小說謄寫在稿紙上,1997年6月1日完成修改稿。我打算以後多看看,有什麼需要修改的地方就修改。至於是否能變成鉛字,我並不著急,因為我之所以創作這部小說,不是想嘩眾取寵,沽名釣譽,隻不過是把我對現實的看法、情感和心中對完美的愛情婚姻的企盼以小說的方式發表、宣泄出來而已。

這些就是我這部拙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