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也明白了三嬸的意思,若是三叔真能生個男孩子的話豈不是對李氏很不利?
她偷偷看李氏的臉,發現她的臉色也變了,一會白一會青的,很不好看。
張氏是個特會見風使舵的人,看到大嫂的臉色變了,立刻說到:“若是娶進來的這門偏室真能為馮家生下兒子,就把他過繼給大哥大嫂,學習大哥的雕刻技藝,以繼承馮家祖業,若是生個女兒,也可以過繼給我,我也能有個孩子陪伴,不會孤老一生。”張氏說的也是合情合理,若是連她這點要求都不同意的話,就顯得大哥大嫂太不通情理了,說的馮天明都快要掉眼淚了。
張氏一邊用手巾遮著眼睛,假裝擦淚,一邊偷看馮天倫的臉色,看到馮天倫聽到她要把男孩過繼給他時嘴角抽動的一下,然後眼角和嘴角都同時上揚起來,知道他很喜歡,更是放開了膽子,繼續說到:“還有十多天就過年了,入了臘月二十七就是過小年,就不能辦喜事了。我也知道這種事情不能太著色,太著急了很難尋到好人家,所以我有個提議,不如讓侍候我的丫環青蓮入贅馮家,這丫環跟了我好幾年了,知根知底的,而且他們家人也不錯,不是那種難纏的主,若是大哥大嫂你們同意,我馬上回去跟她說,明日就可以辦喜事,拜堂成親。”
馮天明一聽張氏要把青蓮許配給他,立即心花怒放起來,都忘了掩飾一下,張氏看在眼裏,心裏恨得牙癢癢的,可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隻能裝成沒看見。
馮天明雖然窩囊了一些,但他也是大戶人家的老爺,雖說家中大事小事他們管不著,但但平時吃的用的從沒缺過,每逢中秋春節這樣的日子,李氏總會備上厚禮,讓她帶上,風風光光的回家看望家人。她家老北京的人,在南城做點小生意,家中有兄妹四人,兩男兩女,妹妹也出嫁了,隻是嫁給了老鄰居,家境跟他們家差不多,不像馮家有錢,財大氣粗,就是逢年過節拿回家的禮物就讓父母和兩個哥哥高興萬分,更不用說平時的照應,全家人都爭著巴結於她。
若是三叔不在了,這一切就沒了。
自己變成了一個寡婦,在馮家還能有什麼地位?
她終於想通了,自己不讓三叔納妾真的是自絕門路!她一點都不擔心青蓮敢跟她耍花樣,是她讓她從奴婢變成主人,青蓮肯定會對自己感激不盡。
此時的她還不敢跟大哥大嫂作對,隻想怎麼保住自己的利益。
小宛看著三嬸的巴結樣,覺得她也挺可憐的,不忍心再看下去,把碗中的米飯吃幹淨後放下碗站了起來:“我吃好了,爹、娘,三叔三嬸你們慢用,我先回房了。”
小雲看到小宛吃飯了,也把手上拿著的饅頭往嘴裏塞:“我也吃好了,爹娘三叔三嬸請慢用。”說完跟在小宛的後麵一起進了她們住的小屋,她有一肚子話要跟小宛說,就是關於棉律的。
馮天倫沒想到張氏能轉變態度,如此深明大義,當然答應了張氏的提議,兩口子也很快吃好了,回院裏跟青蓮提了,而李氏也趕緊吩咐下人準備好禮物,明天一早就到青蓮家提親,同時準備婚禮。
娶偏房不能大辦,隻是請些親朋好友,熱鬧一下就行了,而且偏房不能從正門進家,要從偏門進家,隻要布置好新房,讓他們拜堂之後,再準備幾桌酒菜,招待客人就算完禮了。這樣的事情若是一般的人家可能要準備些時日,像馮家一天就可以準備好,所以馮天倫和李氏在房中等張氏的消息,半個時辰不到,張氏就讓下人過來傳話,說青蓮同意了,讓李氏他們準備好明天提親的事宜,而新房由她吩咐下人準備。
“沒想到張氏是一個能幹的人,跟三弟屈才了,三弟配不上她。”
今日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讓馮天倫對張氏刮目相看,覺得她比三弟聰明多了。
“她呀,主要是擔心三叔。”李氏看到馮天倫很欣賞張氏的樣子,心裏有些不服氣,她也不是個蠢笨的人,要不,怎麼可能把一個大家庭打理得這麼好?“聽說最近雲南匪患不斷,二叔才會慘遭不測,朝廷為什麼就不管管呢?”
“這些匪徒都是從緬甸流竄過來的殘兵敗將,他們神出鬼沒的,讓朝廷出兵清剿不適合,一時勞民傷財,二是沒什麼效果。”馮天倫說道,這些訊息他是聽大臣們說的,“中緬停戰都好幾年了,邊境也恢複了平靜,中國不跟他們打了,他們自己倒是打了起來。可就那裏的翡翠最好,去那裏進玉石的商隊很多,出事的很少,是二叔倒黴,偏偏就讓他給遇上了。不過,張氏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若是早知道二叔有可能出事,哪怕是他不肯娶妻,我們也應該先幫娶房小妾,也不至於沒有留下一兒半女了。”馮天倫後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