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呼喚:求關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
……
又一個冬天過去了,時間進入了1920年chūn天。不覺間,趙振中三人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年半多了。三人的個頭都長高了一截。趙振中現在一米六出頭,周恬接近一米六,周昊也有一米五多。經過這一年半的鍛煉,三人的jīng氣神明顯變化了很多。趙振中更顯沉穩內斂,眼神越發深邃;周恬名如其人,恬然清麗;周昊以前的浮躁去了很多,現在是一個活潑開朗的陽光男孩。
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忙碌,chūn播過後,南窯義學的校舍在附近村民的熱心幫助下很快就建立起來。一共是兩排18間校舍。出於費用和盡量不要太顯眼的考慮,這次修建的校舍主體是磚石結構,但采用茅草、黃泥苫頂。校舍周圍為將來擴建預留了大片空地,空地的四圍用土坯建造起了一道圍牆,方便對孩童的教學管理。
18間校舍中,前麵一排有6間被隔成兩個教室,每間教室可容納學生50人左右;剩餘三間作為義學辦公管理場所。後麵一排建成1間教師宿舍和6間學生宿舍,還有兩間成為一個夥房,裏麵備有一千多斤糧食,可供百人十天左右食用。附近的空地上還開墾了一片菜園,裏麵種著常見的蔬菜。
在5月份校舍建成後並沒有馬上投入應用。送走附近村莊幫忙建設的村民後,趙振中和李老道幾人又在學校南麵附近的山裏忙碌了一通,還順便整理了通往南窯島東南端龍王廟的小路。
忙完這一切後,幾人開始了遴選學生的工作。在收留的130多孤兒和李老道等人的後輩親屬中,選出了7歲以上的孩童63人,又招收了附近村民送來的孩童35人,一共98人就成了這所義學的第一批學生。
1920年夏收後,這所名為“嶗山義學”的簡陋學校正式開課。
學校每天早晚在南窯村北麵和聚仙宮前的小港之間有聚仙宮的小船往來接送學生,中午免費提供一頓午飯。每七天休息一天。
由於被褥和取暖等限製,隻有在夏天遇到天氣惡劣的情況下才安排學生在學校留宿,其他季節一般是不留宿的。當然有幾個學生因為離家遠,不能每天往返,經家裏人和李老道等商議後,就和那些孤兒一起生活。這其中主要是青山村的6、7個孩子,其中就有被周恬指點救活的林老大的兒子。
附近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所嶗山義學是太清宮手筆,jīng明點的則認為是李老道的情麵。與這些人不同,林老大和趙振中見過幾次也算熟識,他以前在外的經曆讓他察覺這所學校能開辦很大程度是趙振中三個孩子的主意。
林老大名叫林海山,今年才34歲,可歲月的磨難和經年在海上風吹rì曬,使他看上去40出頭。據說早年在外也是一號人物,隻是後來成家有孩子了才回到青山村安頓下來。當別人看到這個“嶗山義學”實在是過於簡陋而不願把自家孩子送來時,林海山卻駕船幾次從青山村到李老道、趙振中等人住處,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兒子林雲濤收下。特別是當他到李老道對住地的有關介紹,聽到有關趙振中三人的作為,看到這裏的變化,更是打定主意要把兒子送來跟趙振中好好學。哪怕將來林雲濤能學到趙振中的一分本事那他也不用為兒子擔憂。
林雲濤對老爹讓自己聽趙振中的安排,是從心裏不服氣的。在他看來,趙振中比自己還小一歲,身高雖說差不多,可體型沒有自己壯,力氣肯定沒有自己大。但當他見識到趙振中、周昊兩人每天的鍛煉後,心裏是徹底服氣了。不要說趙振中,在三丈外擲出的木筷竟可洞穿碗口粗細的小樹,就是那個比自己小了將近3歲的周昊自己都應付不了。就這樣,林雲濤死心塌地留了下來。其實,他心裏也挺高興,能有這麼多小孩子和自己一塊玩,還有好吃的,還能學到武功,還是挺不錯的。就是每天要學習識字比較麻煩。
林海山時常來看望兒子,有時間就找李老道、趙振中幾人聊天。
8月中的一天,因為這幾天附近海域風浪大,林海山沒有出海,就又帶婆娘過來看望兒子。期間聊天時談起了附近的土匪。主要是關於盤踞海西薛家島和即墨王哥莊的孫百萬部和即墨東邊田橫島上馬三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