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晚了,抱歉!
繼續呼喚:求關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
……
“對了,陳先生,我聽司徒老哥說南洋現在有華人幾百萬,他們在那裏的狀況究竟如何?其中又能有多少人會成為南洋建國行動的助力?”趙振中問道。
陳炯明思索片刻後,說道:“南洋現在華人具體數目不太清楚,但7、8百萬人口應該還是有的。不過,這些華人居住地相對比較分散,從菲律賓、暹羅、馬來半島到婆羅洲、爪哇島、西裏伯斯島等地方都有華人足跡。當然,在一些大城市裏也往往有不少華人人口,比如巴達維亞城現在就有10多萬華人,新加坡那邊有60多萬華人。”
“雖然有人在南洋發家,可就南洋華人的整體狀況而言,現在仍然是低人一等,很多人依然在為求活命和溫飽而奔波忙碌,苦啊!”
陳炯明沉默了片刻,又歎息著說道:“如果隻是受歧視,工作勞苦的話,咬咬牙也就忍了。可南洋的那些列強卻時不時公然搶劫、屠殺華人,甚至許多時候不但他們這樣做,還挑動當地土著勢力殘害華人。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荷蘭人。”
“有了這些曆史上的教訓在,盡管南洋有少數華人現在被列強勢力所收買,還有不少人安於現狀,但我想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反抗壓迫的曆史,隻要給這些華人以新的希望,其中大多數人的血還是會重新熱起來的。”
在曆史上,華人雖然早在唐、宋時期就進入南洋一帶居住、繁衍,明朝之後更是絡繹不絕,按說那裏現在該有有更多華人才是,可由於華人所特有的葉落歸根的傳統,很多到南洋謀生的人經常是獲得足夠的生活所需後就返回故裏。加上去南洋的華人都被視為‘天朝棄民’,中國政府對南洋土著和西方殖民者肆意殺戮華人視而不見,導致南洋華人在近代以前並沒有多少。在鴉片戰爭之前,有關南洋華人數量有這樣兩個數據:1820年的時候,西婆羅洲有華人15萬;1832年,在菲律賓有幾萬名福建人。這在當時算是華人比較多的地方了。
打開中國向海外移民閘門的是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同英、法等國所簽訂的允許華工出洋的條約。在其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持續出現了華人出國的熱潮。1893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海禁舊規,又導致出國人員暴增,大量華人進入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南洋靠近中國大陸,更是出國華工的首選之地。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曾說過,每年到南洋的華工有10餘萬人。以去往後世印尼境內的華人為例,1870年的時候,印尼有華人26萬,到1900年的時候達到53.7萬,30年時間增長了一倍。而南洋華人的總體數量1890年為300萬人,1906年達到400多萬人。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華人象潮水一樣,洶湧澎湃的進入南洋各地。
在這段時間裏,由於國內民眾生活日漸窘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下南洋謀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國內、國外兩方麵。在國內,由於清王朝及其後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許多民眾出國謀求生路;在國外,由於西方列強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清政府答應華工出洋後達到**,20世紀初趨於衰落。在這百十多年裏,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也奠定了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到20世紀初的時候,全世界華僑總數約六百三十萬多人,其中南洋華僑約近四百二十萬人。
進入20世紀後的這近30年時間裏,由於國內戰亂不斷,而一戰後南洋經濟又出現熱潮,內外因素結合,又導致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南洋一帶新的移民潮。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20年代移出,從1918年到1931年間,僅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就達到380萬人。當然,在1930年之後,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南洋經濟蕭條,華僑謀生不易,加上中原大戰後國內局勢大體上還算平定,出現了華僑歸國大於出國的局麵。
不過,現在有了趙振中等人和致公黨人在南洋聯合推動的建國計劃,未來幾年內南洋華人數量的增減情況尚處於未知狀態。
南洋華人遭遇之苦,並不僅僅是說要他們要為謀求活命而忙碌,為解決溫飽而奔波,他們還隨時可能會被列強勢力或者當地土著肆意殺戮。後世的印尼曾在建國後製造了一係列的慘案,從1945年11月泗水慘案、1946年3月的萬隆慘案、1946年6月文登慘案、1946年8月山口洋慘案、1946年9月巴眼亞底慘案、1947年1月巨港慘案到1965年開始的全國性排華,以1974年由反日運動引起的排華騷亂、1978年雅加達由學生示威引發的**騷亂、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華暴動,還有1998年5月、2000年5月那兩次讓全世界華人憤怒的排華暴亂。一次次的慘案,一次次的排華運動,印尼華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被當地土著肆意燒殺淫掠。可以說,印尼華人的曆史就是一部斑斑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