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的8月份,老蔣過得實在有些不舒心。華北石友三的叛亂剛剛平息下去,閻錫山卻於8與5日在日本人的護送下從大連回到山西,西北又冒出個不明勢力占據了寧夏,加上江西剿匪不利、廣州汪兆銘等人也在上竄下跳,實在讓老蔣難有好顏色。
長江大水後,南京政府本來就因救災不利而引發各界非議,宋子文又因不當言論激起民眾對南京政府的聲討,甚至就連一些立法委員都以辭職相要挾,更讓老蔣心裏添堵。
早在8月9日,90多歲的馬相伯發表《為災民請命》一文,抨擊南京政府抗災救災軟弱無力。文中寫道:“餘以為近世科學昌明,舉凡水旱疫癘等災變之來,大都人力皆可抵禦”,“退一步言,防災不能,如能力謀拯救,猶不失為亡羊補牢。吾人對於救災,至少應與目前任何要事;有同等注意之必要,而征之事實,災禍時將二月,賑務委員會籌謀急賑,亦將一月,除首都近畿請得急賑數萬元外,餘都格於財政,一切治標治本之計劃,未見實行。雖曰國庫艱難,但千萬災黎,日夜引領盼待吾人之拯救,望眼欲穿,吾人其將何以慰此忍死待命切望之忱”。
馬相伯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爺子,不僅是複旦大學創始人,震旦大學首任校長,更是蔡元培、於右任、邵力子等國民黨元老的老師,在教育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馬相伯的這番指責,老蔣確實感到壓力。為了表示中央政府並非無所作為,8月14日,南京政府決議成立水災救濟委員會,以宋子文為委員長,專門負責組織領導抗災救濟等工作。
不過,這位宋委員長在得到任命後卻公然宣稱:“此次水災之大,所費金錢,縱無限量,所築堤岸,縱極強固,亦無術抗此洪流”。沒等南京政府的抗災、救災工作開始呢,宋子文就事先宣布抗災不可能成功!
宋子文的這番言論被披露後,自然引起一場針對宋氏乃至南京政府的口誅筆伐。不過,這位國舅爺捅了這個婁子還不算完,在8月26日立法院決議將賑災公債由1000萬元增加到8000萬元的時候,時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以此番變更將增加政府財政困難為由,仍主張原定的1000萬元數額。
宋子文以前的言論和此番舉動徹底激怒了立法院的眾位人士。要知道,眼下並非隻有長江流域受災,華北的黃河及支流,東北的遼河、鴨綠江、鬆花江、嫩江等,也都泛濫成災。全國受災人口肯定超過了1億,即便8000萬元公債得以發行,平攤到災民頭上,每個人連1元都分不到,而要是隻發行1000萬元公債,那每個災民分到的尚不足1角錢!在這個因大災而導致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的年代,1角錢又能頂什麼?!
激憤之下,立法委員們聲稱,若宋子文不同意立法院所定8000萬元的賑災公債數額,立法院全體委員將總辭職!
官司打到老蔣這裏,老蔣雖知道宋子文是出於維護政府財政考慮,心中卻也有些怪宋不明形勢,遂安撫有關立法委員,稱8000萬公債數額龐大,雖是眼下災情嚴重,情況特殊,但也要經中央政治會議通過才行,並允諾,為救助災民計,將於一星期內召開有關會議。送走一幹立法委員後,心火難平的老蔣又和自己的大舅哥吵了一通才算作罷。
……
“沒想到國內的這次災情竟然這樣嚴重。”在大珠山基地中,8月上旬就趕回國內的周昊歎道,“看來我們還要加緊向國內運輸救災物資才行。”
“長江水災是很嚴重,可黃河水災也不小。我從寧夏那邊經東勝到府穀,再到保德,一路上兩次渡過黃河,沿途見到有不少地方受災。在天津、青島的碼頭上更是見到許多逃難的災民,其中還有從關外逃難到關內的。”張明瑞也搖頭歎息,“先生,難道真的是老天不開眼麼?”
“今年氣候反常,江南梅雨季節沒下雨,7月份雨季到來後降水卻遠超往年,這確實是導致今年大災的一大原因。”趙振中話鋒一轉,“不過,天災之外,卻是以往**所造成隱患的總爆發。從清朝末年以來,我們這個國家就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戰亂不斷,多年來根本就沒人去興修水利。相反,砍伐樹木,並在河道附近屯墾的倒是不少。這種情況下,一有災害就會導致大禍。”
“天災**之外,南京政府缺乏抗災的決心和能力又是導致災害擴大的一重要原因。前不久我和朱慶瀾老爺子在保德商量救災事宜時,他曾憤憤不平的告訴我,南京政府自建立以來,軍務費、債務費占了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如果不算債款收入,1927年到1930年春,每年的財政赤子累計已達47110萬元。這樣的財政狀況,南京政府自然不可能顧及防災救災,甚至各省很少的一點水利經費也經常被各級政府官員給貪汙挪用。如此情況下,出現今年的這種大災也就不奇怪,隻是苦了民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