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關山飛度(四)(1 / 3)

第一章:關山飛度(四)

在迪化一線於1月中開始攻防作戰時,也正是四縱完成對寧馬殲滅、重返哈密的時候。不過,返回哈密之後,四縱及整個北進集團也就進入了反擊之前最後的準備階段。

從35年11月初開始組建,到12月中,北進集團下轄的四縱、八縱已全部抵達預定位置,暫歸該集團指揮的特縱黃天成部也開到了安西,整個集團的組建也就最終完成。

雖然北進集團要在36年1月底才會按計劃出動,不過,集團剛一組建,楊天明就要求集團所屬各部展開冬季練兵,演練嚴寒條件下部隊行軍、宿營、物資運輸、構築工事、攻防對抗等科目。

北進集團承擔的是挺進北疆、突進蒙古的重任,冬季嚴寒條件下的作戰將是該集團無法回避的課題。為了避免將來在實戰中出現不應有的失誤,盡可能減少損失,抓緊時間在哈密到安西之間的地段進行演練就很有必要了。雖然這一帶的氣候同北疆和蒙古西部有很多不同,但由於該地區位於風口地段,就寒冷程度而言,比北疆、蒙古西部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縱在新疆已是第三個冬季,對新疆冬季的嚴寒已經適應,可冬季嚴寒條件下如此規模的行軍、作戰卻也未曾經曆,加上後麵還要執行挺進北疆的重任,因而該縱對有關演練極為重視。為了演練,四縱加強了對天山東段北部的偵察,這也使該縱能及時得到有關寧馬的敵情,並進而將該部敵軍予以殲滅。當然,殲滅寧馬也算是四縱為即將到來的反擊作戰進行了一次實戰熱身。

八縱孫耀明部雖說是剛組建不久,可該縱隊有兩萬多老兵,就是新兵也是經過長達一年嚴格訓練的,除了因新組建各部之間缺乏有效磨合外,在兵員作戰素養方麵並不存在什麼問題。現在集團命令開展冬季練兵,孫耀明等人正好利用戰前一個多月的時間對八縱進行打磨。

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練兵,到36年1月20日,楊天明命令各部開進到預定的出發位置,進行戰前最後的休整,並補充作戰所需物資,總結演練得失。

1月25日,楊天明在北進集團安西指揮部舉行作戰會議,部署反擊作戰方案。

“現在新疆境內敵軍主力幾乎全部被牽製在迪化一線,正和七縱打得不可開交。這種情況對我集團隨後的反擊作戰極為有利。我縱挺進北疆時所麵對的將會是各縣零散部隊,頂天也就是營級規模,作戰方麵難度不大。”

北進集團副總指揮、四縱副縱隊長胡至誠在作戰會議上介紹有關情況。想想這些天四縱偵察到的情況,胡至誠就感到一絲沉重,便又抬手指點著會議室牆上掛的大比例新疆地圖繼續說道:“不過,我縱挺進北疆最大的難題將會是惡劣的嚴寒天氣和後勤物資運輸上的困難。嚴寒天氣大家在這一個多月的演練中都有體會我就不多說了,隻說一下交通情況……”

新疆境內,通向北疆承化一帶有幾條通道。

一是經蒙古西部的科布多,穿越阿爾泰山的長達200多公裏的道路。這條道路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路,也是運輸條件相對較好的道路,但由於曆史原因,這條道路當初是方便與屬一轄區的阿爾泰山東麓往來用的。

清朝時期,阿爾泰山西麓的承化、布爾津等地並不屬於新疆轄區,而是屬於烏裏雅蘇台將軍轄地。光緒32年,設阿爾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民國初年,改為阿爾泰長官,直屬中央管轄。後因沙俄挑動蒙古軍隊多次攻擊阿爾泰地區,時任新疆督軍楊增新與庫倫都護使陳毅分別致電北京政府,提請將阿爾泰並入新疆省。1919年6月1日,徐世昌簽署大總統令,阿爾泰區域正式改設阿山道,歸屬新疆。

若是四縱順利挺進到北疆,這條道路將有利於人民軍向蒙古西部的科布多等地突進。但在北進集團反擊作戰前期卻是無法利用的。

二是由奇台北上,經北塔山西邊的大布遜鎮後,向北過青河、富蘊,抵達承化的長達600多公裏的通道。這條道路原本是牧民往來交易的道路,後被新疆當局重新整修並加以利用。從楊增新到金樹仁,為了防備阿爾泰山北麓的哈薩克襲擾奇台等地,都在大布遜駐有軍隊。

不過,這條道路的路況比較差,坑坑窪窪的,隻能通行馬車,尚不具備通行快速汽車的條件。當然,要是人民軍配備的載重3噸的卡車能保持和馬車差不多的速度,也勉強能用。

三是經烏圖布拉克到承化的道路。

烏圖布拉克是位於烏倫古湖西南的一個小鎮,距離承化約200公裏。雖說是個小鎮,但這裏卻是3條通向北疆道路的彙集終點。

一條是由奇台向西北,經霍爾楚特井、庫克申倉到烏圖布拉克長約600公裏的道路;一條是綏來向北400公裏的道路;還有一條是由塔城向東北300公裏的道路。

這三條道路在烏圖布拉克彙集後,再向東北200公裏左右就是承化。

從奇台經烏圖布拉克到承化的道路屬於駝商通道,總長近900公裏,還要經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不適宜大軍行進和物資運輸;

從綏來經烏圖布拉克到承化長達600多公裏的道路一路上要跨越洛克倫河、達爾達克河、和博克河等多處河流,也不適宜大規模運輸兵力和物資;

從烏蘇經塔城、烏圖布拉克到承化總長900多公裏通道,雖說有些漫長,但其中烏蘇到塔城之間400公裏左右的道路卻能暢通載重5噸的卡車,就是塔城到烏圖布拉克之間300公裏的路程也能通行膠輪大車和載重3噸的卡車。比較起來,這條路雖然遠,但運輸條件卻是最好的。

“新疆境內的情況大致就是至誠介紹的這樣,我們此次出兵最大的難題不是同現在的敵人作戰,而是出兵後如何麵對蘇聯的壓力。靠現有的交通條件,我們要想在頂住蘇聯的壓力和可能的摩擦,困難很大。在這方麵,後勤部同仁承擔的壓力遠比我們大。”胡至誠介紹完情況後,楊天明又開口補充了兩句,看看在座眾人後,又把目光投向了出席會議的鄒德貴,“鄒掌櫃,具體的物資運輸方案你也向大家亮亮吧。”

“現在迪化一線尚處於激戰,北進集團發動反擊時,經迪化、烏蘇、塔城等地到承化的道路是用不上了。剩下的幾條道路中,隻有從奇台經大布遜向北的道路可經修繕後利用。”瘦了幾圈的鄒德貴有些無奈地歎了口氣,“眼下各方麵條件確實艱苦,後勤部的方案也隻是從現在實際情況出發擬訂的。”

後勤部的方案很現實,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麵:

一、北進集團在反擊作戰前期,也就是到2月10之前,軍需物資靠部隊自身攜帶。考慮到北疆、蒙西的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後勤部專門調集了西北境內上千輛膠輪馬車和7千多匹駱駝供部隊隨軍攜帶物資用。

二、反擊作戰開始後,到2月下旬之前,後勤部將在四縱配合下,修繕由奇台經大布遜向北到承化的道路,使其具備通行3噸載重卡車的條件。利用冬季嚴寒氣候,加上有機械參與施工,用灰渣和水填平道路上的坑窪,並使其凍結成堅實、平整的通道,困難不大。

三、迪化一線作戰結束後,後勤部將與七縱配合,及時打通經迪化、烏蘇、塔城的道路。在四縱抵達承化之後,到2月下旬之前,由後勤部經塔城對其提供物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