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迎頭痛擊(二)
雖說人民軍空軍因西伯利亞冬季的惡劣天氣明顯減少了對蘇聯中亞、東西伯利亞等地出動的架次,並且現在的出動也多以偵察、撒傳單為主,而占據遠東地區的日軍和在西線取得重大戰果的德軍也因天氣原因龜縮不動,但蘇聯三線作戰的基本態勢卻沒有得以根本改變。
加上首都莫斯科失守對蘇聯民眾在心理上造成的巨大震動,國內企業向東搬遷尚未結束,以及外援物資不繼,遷都到古比雪夫的蘇聯政府麵臨著兵力青黃不接、作戰物資極度匱乏且還要分心數處的窘境,日子也就過得益發艱難。如何緩解蘇聯眼下的緊張形勢,並保證贏得衛國戰爭的最後勝利,也就成了擺在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黨政軍高層麵前的最緊迫的問題。
實際上,在1月下旬莫斯科巷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候,斯大林就已經非常清楚:蘇聯要想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要改變三線作戰的不利狀態!而且,斯大林也意識到了解決困境的關鍵,隻不過因為其心中不甘,且又對在莫斯科冬季與德軍巷戰抱有較大的期待,事情也就被拖延下來。現在莫斯科已經失守,斯大林原本的期待也全然落空,也該到了必須解決關鍵問題的時候了。
從理論上來說,蘇聯現在的敵人有三個,則其選擇與一方或兩方甚至與三方媾和的可能性多達七種,但基於蘇聯利害關係及其與盟國關係考慮,蘇聯選擇媾和以改變目前窘境的可能卻隻有一種!那就是答應民眾黨的條件,實現雙方關係緩和!
一戰後期德國人在布列斯特條約中所提出的條件固然極為苛刻,可那也隻是想盡可能的多從蘇俄身上占些便宜,並未有滅亡蘇俄的真實意圖。但對現在希特勒領導的德國來說,德軍入侵蘇聯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蘇共,進而吞並整個蘇聯!蘇聯隻要不想亡國就絕無同德國媾和的真正可能!
況且,蘇聯已同美、英等國結成同盟以共同對付軸心國集團,若蘇聯真要同德國媾和,且不說希特勒早已臭名昭著,令人難以相信德國的承諾以及德國人所提的條件究竟會苛刻到何種程度,僅背叛美、英等盟國所帶來的道義上的危機以及與盟國處於敵對的後果就決不是蘇聯所能承受得了的!
媾和的目的是為了擺脫戰爭,而不是陷入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大戰!斯大林雖然鐵腕、獨裁、剛愎自用,可他絕對不傻,那種站到盟國對立麵、被希特勒拉著一同墜入最終戰敗深淵的蠢事他是肯定不會做的!
既然無法與德國媾和,那麼與德國同為軸心國集團核心成員的日本同樣也不在斯大林考慮之內。不說日本自沙俄時期就同俄國人結下的曆史恩怨,光日本在深陷中日戰場的同時又趁火打劫出兵蘇聯遠東,妄圖與德國東西對進瓜分蘇聯的舉動,以及目前正在太平洋上狠揍西方列強的瘋狂勁頭,斯大林就不想被這麼一個瘋狂至極的撮爾小國拉著陪葬!
權衡之下,謀求與民眾黨和解則是對蘇聯眼下較為合適的選擇了。若能實現與民眾黨關係正常化,蘇聯不但可在中亞、中西伯利亞等腹部區域暫時減少一個心腹之敵,還可借助民眾黨武裝來抗擊東部的日軍以穩定東部戰線,並將東線蘇軍加強到西線。
不過,與民眾黨關係正常化,也意味著蘇聯將在中亞、遠東地區失去自沙俄以來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據的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以及蘇聯控製下的唐努烏梁海和外蒙等地。雖然這些地區基本上都屬於地廣人稀的荒涼地帶,可中亞和遠東地區對蘇聯卻相當重要,一旦失去,不但土西鐵路將處於隔離、斷絕狀態,就是西伯利亞大鐵路東端及海參崴等遠東重要港口也要失去。這將對蘇聯未來的戰略利益帶來相當大的不利,也是斯大林在莫斯科失守之前一直躊躇未決的原因所在。
但在退守古比雪夫後,斯大林麵對眼前多線作戰、兵力不足、物資匱乏的困局和來自英國人的提議以及由什維爾尼克、柯西金領導的疏散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卻不得不下決心考慮解決與民眾黨關係問題了。
“因為太平洋戰局不利,美、英等國無法實現我們此前提出的今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提議,這意味著今年仍要承擔來自軸心國集團的巨大壓力!不過,丘吉爾政府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考慮的建議。英國人認為,我們應與民眾黨達成和解,以解除來自中亞、蒙古方向的威脅,並借助民眾黨武裝的力量應對東線日軍的威脅,同時抽調外貝加爾軍區和遠東方麵軍兵力加強到西線。另外,英國人還在現有的途經伊朗的物資通道基礎上,又提議開辟途經印度、民眾黨控製區至我國中亞地區新的物資通道,以加大對我們物資援助力度。而就目前的形勢來說,我們也必須改變現在三線作戰的狀態。”在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會議上,明顯瘦削了許多且鬢現白發的斯大林看了看與會眾人,神情凝重地問道,“大家都說說看,我們與民眾黨實現和解是否可行?”
若是通常問題,以斯大林現在的行事是很少如此公然征求大家意見的,但與民眾黨和解涉及到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歸屬問題,想想列寧當年在簽署布列斯特條約時所遭到的阻礙和非議,他可不願蘇共內部現在出現對立麵並把矛頭指向自己。簡而言之,斯大林如此行事就是想拉最高統帥部來為蘇聯其後的出讓領土行為背書,以集體決定來規避將來注定要遭受非議的個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