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孝得有一種疾病,不能夠生育,遍食良藥都沒有能夠治愈。但是人之不孝,無後為大,餘孝既然名字叫做孝,更加不能失了這個節*。餘孝幾經輾轉,蕩盡家產,都沒有能夠育有後代,但是餘孝一直都沒有放棄。餘孝的鄰居都被他這種孝行感動了。有去華雲山燒香許願的偶然談及了此事,被華雲山上的老道人不陣子聽到了,不陣子被餘孝的孝心所感動,於是叫人帶了話,想親自下山去為他治療。
話說不陣子十五歲就在華雲山出家,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六十年了。自從六十年前上華雲山拜師習道以來,謹遵師尊季稻子囑咐,道之未成,不可下山。二十年前師尊季稻子過世的時候,不陣子雖然大道還沒有修成,但是就有了想下山的念頭。隻是華雲山一直是一脈單傳,如果就這樣下山而去,萬一在山下發生意外,掛在了外麵,豈不是斷了華雲六百多年的香火。幸虧在十六年前在道觀前拾到一個棄嬰,取名連晏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生的也是一表人才,道之大典,都已經傳授,觀中事物,也基本上熟悉了。不陣子隱忍了多年想下山的心又悸動了起來,如今又得此良機,更是按耐不住,便連夜收拾行裝。第二天一清早就跟連晏子交代了去處以及一些事宜,並且囑咐連晏子:道之未成,不可輕易下山。連晏子雖極為不舍,也沒有辦法留住師傅。隻有目送師傅下山。
華雲山位於華雲縣的最南邊,距離華雲縣城有六十多裏。餘天行家在芝池縣的最北邊。芝池縣和華雲縣緊鄰,中間橫著一座大山,叫東破山。要說這東破山的名字,還有一段來源。傳聞二百年前王道子真人曾經仙遊至此,看到這座山頗為不凡,於是留在山上過夜。第二天在山頂看日出,發現太陽並不圓反而缺了一角,於是大發感歎:“日之東出,破而不圓,此東破之兆,恐生妖邪。”王道子於是把自己的道袍脫了下來掛在山頂的巨石上,用來震懾此地妖邪,東破山由此而得名。現如今二百年過去了,巨石還矗立在山頂,但是王真人的道袍早已隨歲月流失也消散了。
不陣子時隔六十年下山重新返回塵世,腳踏著六十年前踩過的土地,不由得茫然又惆悵。六十年轉眼就過去了,這把老骨頭也都半入黃土了,隻是大道在何方,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成就大道卻還是個未知數,不由得一陣感歎。但是不陣子畢竟已經修道了六十年,早就已經心如堅鐵。於是收拾思緒,趕赴華雲縣。不陣子是仙風鶴骨,老當益壯,不到一天的功夫就來到了華雲縣城。華雲縣城裏雞鳴犬吠,不陣子尤聞仙樂,華雲縣城裏熙熙人流,不陣子如置仙庭。什麼才是道呢,是清心寡欲,還是紅塵翻滾,這讓不陣子茫然失措。
當天晚上,不陣子留宿在華雲縣縣北的坤風觀裏。坤風觀裏隻有一個老道士,就是觀主坤壬子。坤壬子今年七十有餘,習道有五十載。曾經對人說:我沒有領悟真正的大道,就不會收傳人。所以到現在坤壬子還是孤身一人。-當時不陣子叩門而入,坤壬子問道:“道友從哪裏來?”不陣子揖首:“從華雲山上而來。”坤壬子又問道:“到此處來有什麼要事?”不陣子回答;“為了追尋大道。”坤壬子很震驚,因為他苦苦追尋了這麼多年了,也是為了大道,於是追問不陣子:“大道在何處?”不陣子略一思索,回答說:“就在芝池縣的北邊。”“願聞其詳”坤壬子說道。於是不陣子於是娓娓道來,從自己十五歲上山說起,說道大道迷茫,然後得此良機,下山感悟大道等等。說的坤壬子頗有感觸。當天夜裏,兩個人掌燈夜談交流大道經驗以致深夜。不陣子多年未曾和別人論道,這一下說起來就是越說越興致高,恨不能把自己所想的全部傾斜而出。而坤壬子的道觀畢竟在縣城裏,平時也多有和別人論道。這一下談到了半夜,不陣子興致勃勃,但是坤壬子卻不堪疲憊,於是坤壬子拉著不陣子的手說道:“夜已經很深了,你看連油燈都已經快沒有油了,這就和我們兩個一樣,快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我們還在苦苦追尋什麼呢,不如就這樣算了吧。”說完坤壬子就上塌而臥,不一會就鼾聲漸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