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死了》下(1 / 2)

上回說到有一天師傅說領我和夢瑤去實戰一把,我說好啊。我們來到了一片屍地這裏陰氣好

大,我對師傅說。沒錯這裏死了很多同道中人都不知道是什麽妖孽這末厲害是啊師傅就在這時聽的一聲巨響一巨僵屍從地下出來血屍(血屍如要說起這玩意那可得先從元末明初的時候講起,那時候朱元璋剛得天下,立國號為“大明”,一統天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眾所周知,這朱元璋那可是曆代忠國皇帝中對中央集權最為看重的皇帝(後來設立的錦衣衛就可以看出這個皇帝對於權力的迷戀程度,而他的兒子朱棣更是得到他的遺傳,即位後還成立東西兩廠這種特務機構),這龍椅尚沒有坐熱,那一批批的開過工程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連早年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奇人劉伯溫也是一句“伴君如伴虎”就辭官回到家鄉養老去了。

正史中所記載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劉伯溫在青田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而根據張恩薄所留下的筆記記載,這朱元璋對劉伯溫下手不過隻是一個幌子,他隻是想借這個機會吧劉伯溫給招回來,利用其本事給自個弄一個能夠防止他人盜墓的陵墓,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劉伯溫那也是聰明人,一看朱元璋隻是剝奪自個的俸祿的時候就知道其想招自個回朝,不然的話就憑對方的一句話,自個就算是橫著死還是豎著死那也是由不得他自個啊!想通了這一點的劉伯溫未免禍及自個的家人,於是也不敢逆朱元璋的意思,隻好上京去看看朱元璋想玩什麼玩意。

等劉伯溫來到了南京那才知道朱元璋之所以通過自個手段為其修建陵墓,雖說憑劉伯溫的本事要想修建一個盜墓賊難以入內的陵墓不是什麼難事,可修陵墓那可是勞民傷財的舉動,而且要想通過玄術陣法來防盜的話還是極損陰德的(防止盜墓的陣法一般都是針對人的陰毒法術,用出來時要折壽的),像劉伯溫這種高人自然不願意使出來,不過人家皇帝的話而劉伯溫又怎敢不聽呢?!於是自好答應下來弄這差事,最後劉伯溫那是結合《青烏序》裏邊的風水陣發明了一種叫做“八門血魄”的陣法,這總陣法其中取茅山派“八穴”的理論,在“八穴”的位置上布上一具屍體,而這屍體也並非普通的屍體,需得活生生的剝其外皮,然後以修仙畜牲之血淋在其身上,這樣一來修仙畜牲的怨氣就會與那活生生被扒了皮的人的怨氣相結合,最後就弄出了一具人不人,畜牲不畜牲的血屍!

這“八門血魄”給劉伯溫研究出來之後他知道按朱元璋的個性,不可能給自個這個知道怎麼破這個陣法的人繼續在這個世上存活下去,是以他料到自個時日無多,於是逐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自個的寶貝《青烏序》,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裏,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青田武陽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