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女皇歎逝(2 / 2)

但是,這又怎麼會是則天心中的所願呢?稱皇才是她的最終本意啊,誰說女子就不能稱皇了,一直在尋找機會的則天,終於在以前感業寺時所認識的一位佛僧法明敬獻上了一本《大雲經》,裏麵的內容是講述了一個天女,她以當王,國土得轉輪王所統領處四分之一,有了在佛經中找到的這個根據,則天終於開始正式的行動了起來。

公元69O年,親臨帝位的條件終於全部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雖然還是有人在傳言,《大雲經》是法明自己偽造的,但是同樣的,有更多的人說很早流傳下來,原來就有的,誰是誰非又有誰能夠查得到呢?

接著又漂亮的導演了一手,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至此,水到渠成,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終得以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另又因為是以佛法輿論的,所以,在自己的尊號裏頭又加了一個“金輪皇帝”,是年,已經是67歲的高齡了。

稱帝的十餘年來,更是充分地顯示了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麵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自隋朝以來的科舉製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製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對於農業生產,則更為重視,“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於是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就這樣,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而在抗擊外來入侵方麵,除了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麵外,對於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給予了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公元692年)更是派遣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複安西四鎮,複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終於做到了“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軍糧可支數十年”的境界,功勞不可謂不大。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正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竟然一時不查,讓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了政變,誅殺了張昌宗、張易之二兄弟,迎中宗複位,還把自己從宮城趕出,搬到了現在的上陽宮。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大唐付出了如此的心血,到頭來卻來個眾叛親離,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啊!

一想到這裏,武則天心中一陣的發疼,忽然“哇!”的一聲,一時之間氣血上湧,一進口鮮血噴出散在了手中的《大雲經》上,之後意識一陣模糊,不省人事。接著,上陽宮就是一陣的慌亂,傳出武後於世長辭的消息,是年,則天享年八十有二。

而在另一個空間,故事卻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