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張海客一直陪著張起靈待在那個院子裏,張海客有一種奇怪的韌性,他覺得隻要他一直說一直說,這個孩子總會跟他說話的,總會跟他交流的,隻是這次他總算是棋逢對手。

這個孩子一直靜靜地聽著,看著天,也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有沒有在意。張海客離開的時候心想,他該不會是一個生病的孩子?不正常的孩子?又或者不會說話,根本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

這次見麵之後,一直過了十年,他們才有了第二次見麵。當時張海客已經有十五歲了,張家的孩子從小就必須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對彈跳和身手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而十五歲是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因為那之後張家的孩子便可以自己尋找古墓,去建立自己的名聲,張家人把這個行為叫做放野。

然而,張海客卻在一群準備放野的孩子中,看到了比自己矮一個頭的張起靈,他不由得非常驚訝。

放野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很多張家的孩子在放野的過程中都死於非命,但也得益於張家本身非常嚴格的訓練,所以這些事情在幾代之後,慢慢開始好轉。

很多孩子很小就知道放野有多危險,所以都刻苦訓練,而且張家也有一些孩子為了避免這種危險,很早就會放棄這種訓練。他們一方麵不會在家族中爭取任何地位,另一方麵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放野往往是不計後果的,張家人的一個基本思維是,隻需要這件事情能夠完成,就不需要計較任何手段,所以很多孩子結伴同行共同去盜一個古墓。這樣的話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張海客發現,張起靈似乎沒有這樣的打算,在大家一起準備收拾行李、幹糧和路費時,他已經默默地一個人上路了。

張海客是一個交際非常廣闊的人,他當時就和幾個朋友商量到底去哪一帶盜取古墓合適。他的一個朋友不知道從哪裏拿到了一個山西古墓的佈局圖,據說是一個油鬥,隻要他們到了那邊,就可以非常輕鬆地拿到古董。

這在張家家族裏麵也是允許的,因為消息的來源跟你對情報的處理和掌握,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張海客如果跟著他們的話,這個考驗基本上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也不會出現後麵那些事,但張海客看張起靈一個十三歲小孩獨自上路,不由自主地就有點擔心。

一方麵,張海客是非常討厭家族體製的人,他對本家的厭惡也是源於這個,他很不喜歡本家所規定的條條框框發揮的作用,他覺得一個十三歲的孩子這樣獨自一個人上路,對他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從本家其他孩子的嘴裏聽到,張起靈的父親已經在他七八歲的時候去世了,他由叔叔、伯伯照顧長大的,雖然不會被虐待,但本身也不會有太多的關愛和幸福,但是張起靈還是一樣的沉默寡言。張海客覺得這可能是本家裏有人根本不希望他繼續活下去。

那時候的張海客對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他不僅手指已經練到了比普通人多三分之一的長度,力量跟速度也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所以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盜墓賊了。

而那個時候的張起靈,還是特別瘦小的一個孩子,他的手指力量和長度並沒有特別突出,走路時弱不禁風的樣子,讓張海客覺得他這一去肯定凶多吉少。所以張海客選擇和他那幫朋友分道揚鑣,選擇去保護這個張家本家的小男孩,這也許是他人生中作的最成功的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