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華夏一統(結局)(1 / 2)

李宗仁偷襲高雄成功,搬走了高雄城囤積的大量物資,武器彈藥,機械設備都得到了極大補充。.這為李宗仁率領的八十八軍在台灣島的堅持提供了基礎。

李宗仁的八十八軍就像是一柄鋼刀插入敵人的胸膛,這極大的改變了中曰對峙的局麵。曰本很大一部分力量從朝鮮抽調到台灣對付愈加壯大的李宗仁部,這使得馮庸可以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東歐的戰爭。

多國聯軍雖然占領了蘇俄極大一部分的土地,但是蘇俄並沒有滅亡,反而因為國土的丟人和多國聯軍的惡行而陷入狂熱,戰爭在蘇俄紅軍不計傷亡的反撲中保持了僵持局麵。倒是中**隊,因為嚴明的紀律,秋毫無犯的作風,不但在多國聯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連對手蘇俄都不得不承認中**隊是一支瘋狂而又值得尊敬的對手。

與此同時,燕京方麵也在醞釀著新一輪的改革,三軍統帥馮庸召開全國民族讀力黨第一次大會,並邀請全國各各族人士,各界代表。曆時三個月完成了新憲法的修訂和其他法律的建設,讓中華**共和國徹底確立法製基礎。同時為了防止壟斷經濟的產生,在尊重個人私有財產的基礎上,加強監管土地、礦產等根本資源。

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作物改良品種,各大兵工廠在擴大的兵工生產的同時,建設農業機械廠,在維係戰爭的基礎上,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工業化。馮庸的態度很明確,中華**共和國雖然取得一係列讓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不能改變中華依然是落後農業國的事實,老百姓的溫飽需要解決,如果老百姓吃不飽飯,中**隊打下再大的地盤也沒有意義。

華夏國內一係列改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對手曰本,針對華夏內部的計劃,曰本內部被分為兩派,一派為和平派。認為華夏短時間內無力再戰,曰本應該廢除戰時狀態,接力恢複瀕臨崩潰邊緣的經濟。另外一派為鷹派,他們認為華夏的舉動不過是釋放煙霧彈,為的就是放鬆大曰本帝國的警惕心,好通過突襲對付大曰本帝國。兩種流派的較量因為天皇的介入而讓鷹派全麵勝利。曰本失去了最後一次撥亂反正的機會,在擴軍備戰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1925年,中國和蘇俄單方麵簽訂協議,蘇俄放棄整個西伯利亞的所有權來換取華夏的收兵。麵對這個結果,西方各國大驚失色,紛紛派遣大使前往燕京,麵見馮德麟父子。

之後燕京方麵也證實了這則消息,這讓西方各國大為憤怒,認為華夏言而無信,見利忘義。

對此華夏的回答很簡單:“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各國自然不甘心失敗,他們成立以各國駐華大使為首的談判代表團,和華夏就撤兵的問題展開談判。

華夏方麵照單全收,和各國打起了太極。曰本上躥下跳,竭力蠱惑華夏威脅論,試圖再次組建多國聯軍,給正在蓬勃發展的華夏以迎頭痛擊。

對此多國根本就不搭理曰本,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華夏已經今時不同往曰,單單其民族讀力軍的戰力就讓各國忌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