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餓鬼道,此道中的餓鬼的諸鬼中最苦的,不但常受饑餓,千年萬載難得一食,即便得了,也會立即被猛火所焚,燒成灰燼。“地獄道”之左是“畜牲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第二層正下方是“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此道為眾苦聚集、悲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驅使,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第三層上方正中的小圓龕中刻一羅刹將軍。身著將服,手持寶劍,危襟電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一老者悠閑而坐,旁擺瓦輪;一猿猴結跏而坐,一漁翁撐船捕魚;一修行者靜心參禪;一對男女雙手互摩;一女子站立,想坐著的男子訴說;一母親懷抱嬰兒;一青年腳踢瓦罐,毆打老婦;一著朝服官吏麵呈怒容;一孕婦;一侍者攙扶一老者;一病者;一棺材,兩位女人扶棺痛哭;兩男女並坐交談,麵露愁容;一男子雙手掩麵,心生悲痛;一婦女背著小孩,與男子惜別;一男子緊挽韁繩,牽馬不騎。這些造像,依次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的十二個環節。
第四層分為18格,每格於瓦官似的套筒中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回的圖像。從“天道”開始,反時針方向依次為: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生死受胎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六道輪回中,天道微白,阿修羅暗綠,人道淡黃,畜生道淡藍,餓鬼道亞紅,地獄道煙霧。頃刻天降大功德,,鴻鈞給他的書和筆卻是飛出,各得一層功德,書上也浮現出‘冥書’二字,筆上刻著‘輪回’其餘六層功德飛向巫族。一時間巫族氣運大漲,六道現,卻是出來個婦人,燒著一鍋湯,每個鬼魂往六道前都要喝上一碗。
龍天對後土道:“你可留一分身在此。”後土點點頭,身上金光一閃,出現一女道人,這聽著女道人道:“平心見過本尊。”後土微微一欠道:“不必如此,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以後還勞煩道友了。”平心點點頭,隨後飛向六道中,龍天見沒事可做,就帶著後土和冥河走了。
各位,跪求了啊,鮮花,推薦,打賞飛盧小說網,
:、、、、、、
:、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