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一臉喜氣回來,並在吉日前一天親自去邀請了村長、裏正、常家一家,以及幾位村老。其他人家則是不請自來。這也是當地的一個習俗,哪家搬遷新居、添丁啥的,不用主人家去開口請,自己就會主動登門來賀喜、吃飯。通常都是每家去個大人做代表,孩子也很少會帶去。賀喜的禮物一般是兩斤穀米或雜麵粉,或是送六隻雞蛋,或者是送一塊紅花尺頭,實在是太窮的,就從自家菜地摘把青菜拎來。
到了吉日這天,一大早,溫氏帶著仨娃兒,把原先在破廟的一切家當使用,都搬到新居這邊來安置好。溫氏又帶著阿旺趕緊去鎮上買兩副筒骨,割五斤一刀切,買上八斤豆芽,十五隻胡蘿卜。白菜白蘿卜蔥蒜薑等自家都有,不用買。又去米鋪買了五斤白麵,五斤新米、五斤隔年米。
買了東西趕回來,已接近巳時,一家四口開始忙活。溫氏用暖水洗了骨頭和豬肉,放水燉鍋骨湯,把豬肉切成細小薄片。阿旺把新舊米摻和著淘米,淘米水留著給澆菜。小樹、好兒則到菜園裏摘了二十棵生菜掰瓣、清洗,太大張菜葉就再掰成兩三段。阿旺淘好米下鍋,往灶裏再添幾根柴,也過來一起洗菜。
這時候,常老太太帶著兒子兒媳孫子過來了,原來他們是想過早點幫忙的。溫氏手上都是油膩,忙叫阿旺從堂屋搬椅凳到院裏請坐,又讓阿旺給端上燒熱的開水。
今天微微有風,但晴空萬裏,冬陽高照,比在屋裏暖和得多。蒙氏和江氏各自帶著幼兒坐下閑聊。常老太太看仨娃兒的手凍得通紅,尤其是最小的好兒,就有些憐惜,看旁邊還有蘿卜白菜沒洗,立即過來道:“哎呦,瞧這小手凍得,快擦幹手到廚房去烤烤暖,剩下的讓你歡叔樂叔來洗。”
阿旺的手也凍,但他更心疼小樹和好兒,先前是人手缺,如今常家來幫忙,他就順著常奶奶的話,將弟妹攆去廚房幫看火。常老太太笑道:“小娃兒一邊玩去,我來燒火,還能跟慧娘嘮嗑嘮嗑。”
一直沒吭聲的六兒就笑嘻嘻道:“就是,聽我奶奶的話,跟我們去玩唄。”
常樂挽了袖子,端過小板凳道:“去玩吧,這些菜管保洗得幹幹淨淨。”
“謝謝樂叔叔,謝謝歡叔叔。”好兒站起身,甜甜地道了謝,拉上阿旺和小樹,說要帶四兒和六兒逛自家院子。
“我們家前院,這塊種瓜菜,果樹種在這些地方。。。那些是給種花的。”好兒走在前頭,做起了解說員。轉完前院到後院,茅廁建在後院一角,另有一排雞舍,一排豬舍,給以後養雞養豬用。用石頭做標記的空地,是要種樹成蔭的。
一堵長牆將另一個大院子隔開來,中間開了道大門,走進去,隻見院子呈長方形,真是又大又寬,裏麵空蕩蕩什麼都沒有。四兒問道:“好兒,這個院子你們家又做什麼用?”
好兒道:“這個是我們家以後的菜園、果園。什麼季節賣什麼菜、什麼果,我們就種什麼賣。”
四兒奇道:“你們家光種這些,不種田嗎?”
“我們家不是女人就是小孩,種田吃不消。”好兒很老成地說道。
根據東唐的稅收政策,如果哪家不種田,那麼種菜種果樹也要繳納稅,但比種田略輕一點。而填飽肚子不挨餓,是最底層人民的最基本生存需求。
因此,雖然種菜輕省,卻大多賣不上價,除非像好兒家這樣,沒有一個主勞力又拖兒帶女,否則都是選擇種田,等到稻麥一割收,除去上繳的六成糧產,還有四成餘留自家吃。家庭人口少的,又遇上豐收年的,就會留部分口糧,將小部分賣了換錢,再買別的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