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找人種菜(1 / 2)

砌好二十一畝地的圍牆,和破廟這邊相連起來,在中間隔開一堵牆,開個門,上麵掛個木牌就叫三園。在指定的地方再蓋一列土屋共六間房。緊接著連人帶牛雇請來開墾出十畝菜地,再雇人上山砍樹砍竹,在一壟壟菜地搭建半弧形的大棚。

好兒也在這期間內,通過韓廣斌出麵,找鎮上護安兵隊長梁忠帶人查詢,原先在菜市場賣青菜的那些個人,來自上瑤村兩人,來自上嶺村三人,來自平尾村四人,還有七個是來自稍遠些的其他村子。這些人當中,隻有八人比較固定擺攤賣菜,餘八人是得空了或種的菜一時吃不完才出來擺賣。逢著天氣不好,譬如刮大風下大雨及下雪天氣,也就四五個人出來擺賣。

這十六個人的家境都很清貧,如今仍在菜市堅持擺賣的那兩人,是家境最差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人口眾多,日子特別艱難。

這些人的家裏,菜地最多的那戶是二十壟,其餘人家的菜地多在十到十五壟之間,而且他們各家的菜地分散並不集中一處。他們家中或種雙稻,或種一稻和冬、春小麥為主業。也就是說,這十六戶賣菜的人家,沒有一家是專門種菜賣的,而且他們的菜地分散,麵積非常小。

而據雲客來的陳管事說,以前他們酒樓的蔬菜采買,通常是在菜市這十多家采買,量不夠的話,就派人派車去村子收購,很不方便不說,有時候他們種出來的菜,質量也不好,而這時候,酒樓就會把批發價壓得更低。

另一家正泰酒樓的采買,情形也跟他們差不多。不過,自從有溫家蔬菜鋪子,菜質好菜量大,且還有新品種上市,他們都不再去菜市采買了,省去了以前的種種麻煩。

至於菜市裏賣青菜的情形如何,酒樓不會理,那些大戶人家不會理,可好兒卻不能不理。了解到這些人的信息,她心中的把握就大了許多。

自從超市被人縱火一事之後,好兒心中大敲警鍾,不管做什麼生意,一家獨大是很危險的,除非你有足夠過硬的身份背景及後台撐腰,否則你難以生存下去。

這段時間好兒一直在苦思冥想解決的法子,她想過收購那些人的蔬菜再賣去外地,可他們種的菜,缺乏那股隱隱清香,菜品也明顯不如自家的好,細心人之人一旦察覺,會生疑心不說,搞不好還以為她家以次充好,影響溫家菜園的聲譽。

一天她在空間的小書店東翻翻,西翻翻,突然眼中映入一本醬菜泡菜大全的書。翻看之後,好兒心中的煩惱一掃而光。

醬菜,這是每個人家都會有的菜,尤其是清苦人家,以及在大冬天,吃得更多就是醬菜送飯。酒樓裏也提供有醬菜。但是,這裏的醬菜,品種單一,更沒有大批做成出售的鋪子。

想想,那些有錢有勢人家,平日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如果她製作出種類多,味道又好的醬菜,還有這個時代所沒有的泡菜,專門針對這類群體售賣,生意一定不錯。

而那些原本在菜市擺攤賣菜的菜農們,她可以將他們組織起來,讓他們種她需要的菜,收成後,她統一收購過來。這樣,他們不必每日清晨奔波去菜市賣菜,隻要在家安心侍弄好菜地,在自家地裏就能把菜賣掉獲得收入。

不過,在這之前,好兒得先在家把那些醬菜、泡菜逐個試驗製作品嚐。

好兒突然覺得時間不夠用了,一邊要忙抄寫西遊記,一邊要忙於和溫氏一起製作試驗醬菜、泡菜。

將每一次的製作步驟、配例、所花時間等具體記錄下來。做好後,先是自家人品嚐,如果都說好,再拿給常四叔、四嬸、林大梅等人品嚐,同時也拿給韓廣斌、錢掌櫃、蔣濤、錢鬆勁品嚐,如果每一個人都說好,那就是成功了。每成功一例,就另外記下那一次的製作過程。

等到製作成功了六種醬菜和四種泡菜時,好兒母女都覺得時機可以了,決定開一個醬菜泡菜作坊,地點就暫定在新起的土屋那邊,將其中三間做了作坊使用。

製作醬油的原料大豆,各種青菜瓜類,自家都有,不必購買,她們隻需購買若幹隻瓦罐製菜壇,再從村裏雇請那手腳利落,勤快,刀工過關,愛幹淨的人來幹活,不管飯和住,每天工錢六文,日結或月結都可。

溫氏並不大張旗鼓招人,她找了常四嬸,把條件和要求說了,請她再幫找六個人。常四嬸當即在腦中過濾一番,給找了陳小鳳、林大梅、春兒娘、陳東蓮等人。冬天沒啥活兒做,如今有錢賺,離家又近,溫氏為人好,她們都很樂意到作坊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