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了莊子,那兩百多畝田地便不能空著,好兒家立即買來穀種進行育秧。
至於水塘,差不多兩畝寬大,水深有一米八,原主因有意轉賣莊子,已經停了大半年不養魚。
黃炳看過後,說這水塘太久了,水質過濁,最好把塘底的淤泥清理一次,進行消毒後,再放水進來養魚。
溫氏便讓莊裏的孟大興到附近村落請工,由黃炳指揮帶領人手清理水塘。花了三天時間才清理完,買來生石灰三百斤進行消毒。
“炳叔,這水塘要養多少條魚?”明笙兒好奇問道。
“兩千到三千尾吧。”黃炳答道。
“哇!那麼多啊!”明笙兒驚歎。
怎知黃炳卻笑說道:“笙兒小姐,這麼大個水塘,放養這個數是極少了,這水塘之前養了多年,後又擱置很長時間不用,經過清理後,跟新挖的魚塘有點接近,一下放養太多,容易出現死魚,所以我就建議東家,先頭養少些,等明年再增加養魚量。”
“炳叔,那這個水塘以後可以放養多少條魚?”明笙兒又問道。
黃炳道:“這水塘差不多兩畝大小,混養能放養上萬尾魚苗。”
“哇!好多啊!”明笙兒再次驚歎,上萬條魚,她得數多久才能數完這個數字?
好兒忙問道:“炳叔,那咱們要養什麼魚產量高,來錢快?”
“小姐你問這個,可問到點子上了。”黃炳笑看好兒一眼,轉向溫氏說道,“東家,你想要養什麼魚?”
“我對養魚是一竅不通,這大水塘,還得靠你這個養魚能人。”溫氏毫不避諱自己不懂養魚,如實說道。
黃炳便說道:“東家,小姐,我這兩天琢磨來著,我們就一個水塘,養魚以混養為好,要把魚養肥,魚肉好吃,產量又高,我倒是有個不錯的放養搭配法。”
說完,黃炳從口袋裏掏出一張折疊齊整的紙,遞給溫氏道:“東家,我說的放養搭配法,都寫在上麵,您先看看合不合適。”
好兒和明笙兒都湊小腦袋過去看,隻見紙上端端正正寫著:白鰱八百至九百尾,鱅魚一百尾,草魚兩百八十尾,鯉魚八十尾,團頭魴一百八十尾,鯽魚兩百六十尾,青魚六十尾,鯿魚八十尾。
好兒看著這個養魚搭配方,想起在空間的小書店裏所看到的相關內容,不由得暗暗讚賞,這黃炳果然是養魚能人,先前讓他料理菜園真是浪費人才,沒用到刀刃上。
黃炳在旁解釋道:“東家,這個放養搭配方,雖然不能將所有的魚都養成優厚的肥魚,但勝在魚種成本低,風險非常小,再加上精心照料,魚的成活量是非常高的。”
好兒聽得暗自點頭,這個黃炳是真的用心去對待這個新水塘呢,也從中可看出,他對東家的誠實本分。
“娘,炳叔這個放養搭配方挺好,就照這個去買魚苗。”好兒說著拿過那張紙,重新放到黃炳手中,含笑道,“炳叔,這方麵你是能手,你有一雙火眼金睛,采購魚苗就交給你啦。”
“定不負東家和小姐所托。”黃炳嗬嗬朗笑起來,火眼金睛他知道,不就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嗎。最近小姐給了文成峰一本西遊記,那家夥晚上看得不想睡覺,空閑時,就給大夥講裏麵的故事,聽得大家恨不能一下子就認全所有的字句。
原本擅養魚的那戶人家走了,留下的孟大興、張全兩戶,並不專長養魚,溫氏便讓黃炳留下照料一段時間,教他們一些養魚的防患知識,等放養的魚情穩定了再返回落日村。
好兒、明笙兒跟著溫氏在莊子裏住了三天,好兒在深夜偷偷爬起,跑到水塘邊,把早已備好的空間湖水,倒了一個小酒杯的量進水塘裏。
清出來的塘泥擱在魚塘邊上晾曬太陽,等到把山坡的土進行一次翻鬆,再把幹透的塘泥運過去,跟坡地的泥土澆濕混勻,能讓坡地土壤變得肥沃。
坡地要種什麼為好呢?這是好兒母女一直思考的問題,不過溫氏很快就沒功夫去思考了,因為秧苗育出來了,她得從落日村趕去北封縣的莊子,人手都從當地雇請人插秧,除工錢外,包一頓中飯。孟、馬兩家的婦孺負責做飯。
兩百多畝的田地,有個水車來取水灌溉,非常方便,這也是好兒當初看到這個莊子的第一個欣喜。但是山坡這邊,如果種了作物,要如何解決澆灌問題?
大興媳婦說,以前在山坡種過玉米,但是玉米長得瘦小,質量不好,前東家就不讓種了,山坡一直擱閑,她們就在山坡種了點兒紅薯或大豆給自個吃,因為來回挑水實在太費力,其他活兒又多,他們後來連紅薯大豆也不種了。
“那翻車造價高,前東家可能是不舍得再造一座翻車吧。”大興媳婦如是說道。
好兒跟明笙兒在莊子附近轉悠了兩天,發現後山有水流,從山上直流下來,形成一個很大的水坑,再蜿蜒流向當地的文秀河。而據莊裏的人講,文秀河最終是流向彤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