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那我倒要聽聽看了”
蕭樂閉上眼,深吸一口氣...“首先,是墨家。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占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誌、明鬼,一方麵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
後期墨家彙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麵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
蕭樂一口氣說完,全然不顧周圍老師和同學們的詫異眼光,踹了一口氣後,繼續娓娓道來...“接著是兵家。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麵的經驗教訓,研究製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1ff8,圖四十三卷,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再就是儒家,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中國文明史經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係統。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還有道家,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當蕭樂鏗鏘有力地說完後,慢慢睜開了眼,安靜地看著地麵...過了好一會,教師終於傳來嘈雜的議論聲“哇塞!好厲害啊!難道每天睡覺有利於記憶力嗎?”
“看不出來啊,這小子還這麼厲害!”
“切,那有什麼用,自己的成績還不是倒數第一”
...........周圍紛紛的討論聲似乎沒有影響到蕭樂,他緩緩抬起頭,看著窗外那落寞的夕陽,心想“爺爺,您為什麼要我背記諸子百家?”“爺爺,背這些有什麼用?”.....最後,蕭樂低下頭,悄悄地落下一滴淚...“爺爺,您在天上還好嗎?”
(快捷鍵←)[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快捷鍵→)
書簽收藏|投推薦票|打開書架|返回書目|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