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公和駱思恭剛走到城門口,便看到了天啟皇帝的行駕,兩個人連忙走上前去,不過卻被擋了回來。
陳洪笑嗬嗬的看著兩個人,聲音中帶著幾分恭敬,語氣中卻帶著幾分疏離,道:“國公爺,駱大人,皇上一路辛苦,此時正在休息,早有旨意不見任何人。如果兩位想要求見皇上,還是等到了皇宮再說吧!”
沒有在理會兩個人,陳洪說了一聲告辭便離開了,他的目標是兩個人後麵的陳淩。不但是自己名義上的義兄,同時也是自己心裏的義兄。
互相看了一眼,魏國公和駱思恭的神色完全不相同,駱思恭是一臉的淡然。這種情況早就在他的預料中,天啟皇帝沒有派人直接把自己抓起來,已經是駱思恭大鬆了一口氣。一邊的魏國公神色則是有些陰晴不定,看著天啟皇帝的行駕,眉頭微皺,在琢磨著說什麼。
沒有過多的耽擱,天啟皇帝的行駕直奔南京的皇城,對於其他的事情,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關心。天啟皇帝的行駕已經到了南京,這個消息迅速的傳開,南京留守的官員則是向著皇宮彙聚。
明朝南京皇宮,南北長五裏,東西寬四裏,皇城分內外兩重,外皇城有六門。南麵的正門叫洪武門,東南叫長安左門,西南叫長右門,東叫東華門,西叫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洪武門內有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即禦道。此時天氣皇帝正走在這條禦道上,驕簾挑起,天啟皇帝正在好奇的向左右看著。
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便空閑了下來,雖然沒有荒廢。可是也顯得有些冷清。天啟皇帝的知道,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仿照南京的皇宮而建的,所有宮殿和朝廷機構都沿著這條中軸線組合在一起。
禦道的盡頭是外五龍橋,禦道的東邊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這五部,刑部則是位於皇城外。禦道的西麵是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也就是魏國公辦公的位置。東西兩側。分數文武。
沿著禦道接著走,天啟皇帝的行駕就來到了內皇城,即宮城,又叫紫禁城,呈正方形。內皇城南麵有三個門,正南是午門,通常稱午朝門,其左叫左掖門,其右叫右掖門。東麵叫東安門,西麵叫西安門,北麵叫北安門。在外皇城和宮城之間,有承天門(相當於北京的**)和端門。端門和午門一線以東有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廟,以西有祭祀主宰封建王朝命運之神的社稷壇。
天啟皇帝此時已經走下了步輦,蘇日按並不是祭祖的時候,不過走過這裏,不進去祭奠一下。實在是說不過去。在隨行人員的陪同下,天啟皇帝一行人趕奔太廟。
祭祀完之後。天啟皇帝的行駕便通過了午門,午門內是內五龍橋。過橋便是奉天門,門內位於中軸線上有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相當於北京皇宮的皇極殿、中級殿和建極殿,合稱三大殿。
不過北京皇宮的三大殿和南京沒有辦法相比,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新建皇城確時是仿照三大殿建造的。奉天殿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宣布投入使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受災,三大殿全部被火燒毀。
成祖皇帝將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對他“靖難”奪位、強行遷都、大興土木的憤怒,驚恐之餘。改北京為“行在”,仍尊南京為首都,改在奉天門聽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後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遷都南京的念頭,也沒有重修。
正統帝繼位後,南遷之念已絕,正統五年重修三大殿,到六年九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乾清、坤寧二宮成”。雖然借助了永樂皇帝時所遺一些舊人的經驗和能力,把它建起來了,卻又不是與原來完全相同的樣子,或者說與原來的“華美富麗”相比,實際上已經簡單了許多。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燒毀,而且蔓延的更廣,文樓、武樓,奉天門、左順門、右順門、午門外左、右廊亦被燒毀。靖帝不得不設朝於端門。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重修完畢,嘉靖時代的這次重修,極大的縮小了三大殿的體量,以致建築與三層月台比例關係失調。原先的奉天殿,麵闊占滿整個月台,改建後,寬度隻和月台前凸部分丹陛寬度相當,進深也相應縮小,導致整個建築前移,柱礎和柱徑也被縮小,屋頂的琉璃瓦從頭樣瓦,縮小為二樣瓦。
天啟皇帝在北京見到的,自然就是嘉靖皇帝重修的三大殿,至於明成祖時代建造的雄偉三大殿,天啟皇帝無緣一見。要知道明成祖在北京建立的三大殿,可是比南京皇宮的三大殿要雄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