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後世可以借助現代化設備,這個時期,廠區都還在艱難恢複中,要造炮艇,就要用鋼材,炮艇所需一切現代化設施設備此時都還是零:武器裝備,觀測導航,雷達,主機,船軸機械,火控設備,最關鍵的,還有人。
人才奇缺,好歹搞完了廠內留下來的物資,武裝起來,暫時是應付了海上巡邏的危機,但過段時間,反動派門會搞水雷封鎖,這會導致極端困難,之後還缺乏掃雷索。韓忠岩仔細想了想,先搞定主機,火炮和觀瞄設備,雷達什麼的,後續再結合實際情況去升級。
後世作為一個社畜,自己讀大學學的艦船總體設計,這些武備好歹參數和製造流程,基本上都明白,後世的海軍的二類主力艦艇,主要裝備了76.2毫米艦炮,也是走了相當長的彎路,口徑從100跳到76上,又有反複的時刻。
這個時候,最好就先確定中小口徑艦炮,目前的製造能力,隻能先考慮37毫米口徑了。
無論多難,先把37毫米單管炮給搞出來,目前來看,這個口徑適合大量炮艇裝備目前隻能製造炮艇,要依據現實情況來搞,後世的單管37的射速很快,足有550發每分鍾,現在先搞出半自動操作,全自動操作能力和雷達操作射擊先不要想了,先搞出來堪用的火炮再說吧。
主機,最重要的主機。後世很多裝備,都是因為缺了主機發動機,項目不得不取消。快艇主機主要是4~8缸的柴油機,由於先進輕質柴油燃料也缺乏,還是要搞1500-2500馬力中速柴油機,這樣隨時可以有燃料可以用,重油就行。
配套成體係裝備,需要工業加持,1949年的滬都,是最完整的工業都市,可目前的狀況,需要補充的東西太多了,還是一步一步來,先畫圖紙,另外,還需要搞定工藝,還有製造和試驗設備,一切都仰賴國家的工業發展才行。
眼下,最重要的還是鋼鐵廠和光學器材廠,這兩個缺一不可,沒有原料,新炮艇無法製造出來。
而一切製造流程,都要跟市長打報告,軍管會批準。
韓忠岩把37炮的流程確定下來,先搞彈鼓供彈式37炮,采用蘇製37mm乘以252mm的彈藥,這是後來的製式化標準化彈藥,為簡化後勤需要,先要搞來37炮彈的製造流程。
在記憶中,韓忠岩把艦炮製造的流程寫下來,製造流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設計與規劃:在開始製造艦炮之前,需要進行詳細的設計與規劃。這包括確定艦炮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標和規格要求,以及製定相應的設計方案和製造計劃,37炮要求基礎射程4500米,斜距射高3700米,使用爆破彈,燃燒彈和照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