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2導彈係統的研製始於1964年1月,由國防科委五院二分院提出在S 75導彈仿製型的基礎上獨立研製紅旗二號地空導彈的任務。1965年6月目前正在進行飛行打靶實驗。

結合後續的戰術要求,要有儲存運輸方便性,同時要實現裝艦和大批量裝備,要進行減重,固體火箭改進,導彈如果采用固體燃料發動機,沒有費時費力而且對操作者有很大危險的液體燃料加注程序,會大大降低準備時間,數字化改進,提升反應時間。同時,代號紅旗-41的中低空地空導彈,也早早在向山島海戰期間的1965年8月正式立項。9月份五院二分院正式製定了該導彈係統的方案。導彈係統由導彈、射擊指揮儀、跟蹤照射雷達、彈庫、發射架、控製台以及其他輔助設備組成。參照北部灣空戰擊落敵人F-4鬼怪戰機尋獲的麻雀3空空導彈部件,仿製而成。

導彈主要的係統工程:半主動連續雷達尋的製導頭,製導雷達,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射藥,新型複合激光無線電近炸引信、連續杆戰鬥部、飛行控製係統。使該係統研製難度大,本來就技術儲備弱,使研製工作緩慢。遙測彈的飛行試驗,武器係統對接和導引頭與雷達捕捉試驗,脫靶率指標,電子器件可靠性,都要一一測試。

韓晏傑建議,先搞無線電指令導引頭,作為替代,用TVM製導模式:也就是通過地麵製導站測量目標和導彈的坐標,當導彈接近目標時,導彈上的測向儀接受目標散射的照射信號以測量目標相對於導彈的精確角度,再將測量的坐標數據通過下行通道發回地麵,由地麵控製站進行處理,得出導彈的控製指令,再由地麵指令發射機發射加密後的導彈控製指令控製導彈飛行,從而擊中目標。這是製導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替代方法。目前的微電子技術比較落後,各種數字器件計算能力低下,在導彈彈上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將數據處理裝置從導彈身上轉移至地麵製導站,從而節省彈上空間,減小導彈的尺寸、重量和結構複雜程度,使導彈的設計更容易實現。

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導彈控製技術,韓晏傑都從聯盟搞到了一部分,剩下的就是試驗,不斷的試驗。從製造,到組裝,到發射試驗,要花的錢,一分省下來,就是耽誤戰鬥力生成的時間。作為防空網和海上防空圈的重要組成,防空導彈上下遊相關係統,獲得了2億資金。

並非小氣,每樣都是刀刃上的工程,需要仔細控製,仔細試驗,避免浪費。今後要用的心思,更多......立足做到現有,做到能用,再做到好用,這才是軍工人對於國防的負責。防空導彈上下遊30多家廠,所,室,要在有限的資金下,持續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