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萬軍發(2 / 3)

好強的煞氣!

“殺!”兩支騎兵同時大喝一聲,慘烈激撞,瞬間就是一片人仰馬翻,即使木槍沒有什麼殺傷力,但是裹挾著衝鋒之勢,輕易就能將人戳飛落馬。

輕騎瞬間潰不成軍。

淮水關上頓時一片叫好聲。

燕狂風旗語再變。

兩支萬人騎兵出列,一隊是洛淮輕騎,一隊是周天象帶來的錦州輕騎,兩隊人馬都身披黑衫,手持強弓背箭壺,箭頭被去掉,換成了沾了石灰的棉布。

隨著燕狂風令旗一揮,兩支騎兵同時發動,繞著對方遊走,並行前行,互相潑灑著箭雨,不時有人被箭射中,在黑衫上留下一個個白點,被射中的騎兵自覺撥馬離隊。

兩支輕騎猶如兩條遊龍,在平原上翻滾纏繞,蜿蜒而行,互相爭鬥。隨著越來越多的騎兵被射中,這兩條遊龍越來越小,最後隻剩下兩人兀自爭鬥不休,箭壺空了也沒能奈何對方,在此期間淮水關上的喝彩聲一直不絕於耳。

接下來是五萬人的戰陣演練,浩浩蕩蕩,確實是猶如銅牆鐵壁,叫燕天明看的心旌神搖,再想想自己,不由又是一陣輕歎。

十歲的那次遊曆,看遍了邊境的顛沛流離,靠在豪門大族外牆下餓死凍死的人數不勝數,還有那些為了一頓安飽而叫賣親生孩兒的人,還有那些衣衫襤褸在街邊乞食的人兒。

這些都是戰禍,也是朝堂無能之禍。

他深深被震撼,回家大病一場,後來再看那些兵法兵書刀槍劍戟隻覺無比的反感。

於是他選擇了另一條路,棄武從文,即使被家中長輩鄙棄,也沒有改變。

本來還有些愧疚,但是後來燕家燕天穀燕天雲在軍伍中站穩了腳跟,燕家後繼有人,他也是沒了憂慮。

燕家為洪國守了五十年的國門,但是朝堂之上誅心的話語實在是不少,什麼“洛州王”“燕家軍”,一幹文官罵的罵吵的吵,這些自以為天下安定在己任的文人們最是煩人,所以洪國軍政兩界相處一直不好,所以在燕天明想要棄武從文的時候才會有這麼大的失望。

燕天明的目的不是成為那些打嘴炮的文官,而是想整飭朝綱,讓那些對燕家的罵聲徹底消失,隻是家族裏的人,都不理解。

洪國和乾國已經停戰五年,誰知道下一場戰爭什麼時候會打起來,燕天明其實比別人看的都遠,他隻是想讓烏煙瘴氣的朝堂安分一點,讓世間人能活的好一點,盡力平複燕家開戰後對百姓的傷害,也算是幫助了家族吧。整飭朝綱,讓那些文人能閉嘴,至少不要打擾到在前線奮戰的親人們,這樣也算是保護了親人們吧。

這是他棄武從文的原因。

隻是沒人理解,也沒人願意聽他解釋,如果家裏人能支持,說不定燕天明現在已經在朝堂上風生水起了。

可惜啊。

不知何時便要到來的戰爭,是他心頭的一根刺,因為選擇了棄武從文,卻又沒有任何成就,他幫不上任何忙。

軍演浩浩蕩蕩,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已是日上三竿,早上的騎戰軍演結束,圍觀的淮水關居民們各自回家吃飯,等著下午的淮水水軍軍演,不少人為了占個好位置早早便搬了凳子去淮水旁等著。

燕天明走在淮水關的街道上,淮水關是洛淮邊境的大門,是洛州騎兵駐紮之地,街道寬廣但是稍顯蕭索,兩側商鋪隻有不到一半開門營業,畢竟是邊城,不知哪日就會迎來戰火,定居於此的人自然不會太多,更多的是過往的行商,所以客棧旅館倒是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