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對題(2 / 3)

“這……”宋子明相信古瑤想要進宮那絕對是想什麼時候進就什麼時候進的,這題本來就是自己出的,與後宮那些娘娘們可沒有半點關係,況且,這題就算是自己寫,沒有兩刻鍾也還真寫不完。

“怎麼?先生不敢?”

“放肆……”一旁的曹睿達大聲厲喝了起來:“古瑤,你這是什麼態度?”

“回先生的話,學生不敢有任何態度,隻是實事求是。若您不相信,您自己來看看或者您來答答看。您放心,如果您真因為這事受到牽連我定讓父親出麵解決,您應該知道我父親在陛下心中的重量,陛下及眾位娘娘絕對不會因為這小事而讓您為難的。如果三位先生還是覺得這是我古瑤的搪塞之詞,那麼我也隻能到時候把這題拿給我父親看看,讓他來決斷。”

古大將軍?這事扯上古大將軍那可就不是件小事了,就算古瑤真的在這耍無賴、胡攪蠻纏那也隻能把這事壓在學院內部,一上升到另一個高度那可就不是自己這三位小小的學院教授能擔當得起了的。

曹睿達帶著詢問的眼神看了看宋子明,隻見宋子明臉上滿是焦急和驚慌之色,這讓曹睿達心中很是疑惑,這不該是這樣的表情啊。

再看向徐鎮,隻見徐鎮滿臉的嚴肅,最後,朝曹睿達點了點頭。

有了徐鎮的支持,曹睿達緩緩站起身來。

宋子明見曹睿達起身,趕緊出聲道:“睿達兄。”

曹睿達製止了宋子明的話接口道:“宋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但是事關重大,不管她說的是真是假我覺得我們都有必要看一看,若事情真如古瑤所說那我們必須給她足夠的時間答題,不然也不好向眾位娘娘交代;若真是說假,那麼自然有皇上和古大將軍決斷。”

有了曹睿達的話宋子明也不好再說點什麼,隻是心中很是著急,希望,不要出什麼簍子就好。

拿過古瑤的卷題看了看,曹睿達眉頭微皺,帶著一絲懷疑的眼神看了眼宋子明。

宋子明此刻裝作沒有看到曹睿達的凝望看向了別處。

見宋子明如此躲閃,曹睿達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向徐鎮招了招手。

徐鎮帶著一絲疑惑也來到了古瑤麵前與曹睿達一起查看,一看之下,他也有著與曹睿達一樣的疑惑。

知道了古瑤考卷上的貓膩,曹睿達和徐鎮默契的並沒有點明,隻是小聲地商量了幾句,最後由曹睿達說道:“宋主考,您來看看這卷子吧,我和徐副考覺得確實有點問題,真如古瑤所說兩刻鍾都不一定能答完,您看?”

此時曹睿達對宋子明的稱謂已經完全的改變,他可不想摻合到這中間的陰謀之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又知道是誰給宋子明這樣的膽子去陰大將軍府的人?不過不管是什麼人也都不是自己這樣一個小小的學院教授能去摻合的。

見曹睿達和徐鎮都沒有把事情捅破,還是他們兩沒看出來,宋子明心中都舒了口氣。

“既然曹副考和徐副考都覺得這題目之難是在眾題之上那就適當延長時限吧,不過,後麵還有不少考生,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類似的題目在其中,就給你半個時辰吧,怎麼樣?古瑤?”

一個小時?算了,本小姐也不計較了,反正也難不倒本小姐。

“學生明白。”

曹睿達把卷子放在桌上,深深地看了眼一臉淡然的古瑤沒有說太多:“開始吧。”

“是!”不再糾結什麼,古瑤鋪開白紙慢慢書寫了起來。

這到也不是古瑤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是這事誰又知道宋子明後麵還有沒有其它的招?這麼難的題都讓自己“抽”中,誰知道是不是宮中也有人在幫忙?若是有,那自己再怎麼抗爭那也改變不了自己答題的事實,到時候還會被某些人拿來惡語中傷自己甚至是大將軍府,到時候可就不可控了,現在,還是靠自己的實力來讓那些人說不出話。

“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前皇盛世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謂實政?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製,而雍熙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淨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誌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