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七星君(2 / 3)

六——開陽武曲是領導型中的第三顆星,舉手投足之間,少了紫微、天府的帝王之氣,卻又比天相沉穩。眼神堅定慈和,聲調有力,動作敏捷,活動力強,凡事操心,重視秩序整潔,舉止沉穩威嚴。武曲,北鬥第六星,天文名稱:開陽,優點:剛毅果決,自立自強,吃苦耐勞,勇於任事,不畏挫折,負責盡職。缺點:孤僻自憐,倔強固執,待人欠缺圓通,處事略嫌嚴苛,自我要求過高,權利欲望太大。代表人物:周武王,姬發,文王之子。紂王無道,敗紂王於牧野,武王得天下即帝位勤政愛民經世濟國。

武曲星的出世-周武王,周武王即位後,勵精圖治,使國家安樂百姓富庶,是一位經世治國的明君,並將紂王這位暴君趕下台,所以他不隻使國家富裕且武功鼎盛,所以在他天壽之後,太白金星便領他駐在掌管武功、勇氣與財富的武曲星裏。

七——搖光/蝴蝶,“破軍星”聽起來破壞力十足,很容易讓人先入為主,認為這顆星不好,但這也是當初發者的目的,點明破軍星的個性上的鮮明特質。破軍,北鬥第七星,天文名稱:搖光,優點:身體力行,求新求變,吃苦耐勞,勇於任事,不畏橫暴,善惡分明,反應迅捷,坦白直率。缺點:我行我素,喜新厭舊,個性倔強,反抗心重,不易合作,欠缺彈性,遇事每多辯駁,翻臉六親不認。代表人物:紂王,早年勵精圖治,屢次征討鬼方。後沉迷酒色,武斷霸道,忠良進諫反遭迫害。周武王興,紂王兵敗登樓自焚而死,商代亡國之君。

破軍由來:紫微鬥數十四主星最後一顆主星,就是封神榜的主角紂王,這位暴君他因一句話惹怒九天玄女,種下敗國起因,他雖有賢妻及比幹、聞太師等忠臣輔佐,可是他迷於酒池肉林之淫,荒廢朝政終於敗國,在最後一戰敗於周軍,他竟放火把自己給燒死了,最後他被領在破軍掌破壞、反複。

總:史記天宮書中更稱:北鬥為帝車之象,天樞、天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各有其屬性,天樞為七星之樞紐;天旋掌旋轉;天璣主宰變動;天權掌權衡;玉衡則是衡平輕重;開陽是開陽氣;搖光乃搖光芒之意。

前四顆星叫“鬥魁”,又名“璿璣”;後三顆星叫“鬥杓”“鬥柄”。這七顆星就是大熊座α、β、γ、δ、ε、ζ、η,除天權δ是三等星外,其餘六顆都是二等星。聯接天璿β和天樞α兩星的線延長約5倍處,可尋找到北極星。故β星和α星又名“指極星”。

北鬥星對於我們修道的意義是各位熟知的。我想,我們對北鬥星的了解多一些,應該是有好處的。借助於現代天文手段,我們得知,北極星實際上是由3顆星構成,而且,北極星的位置在不斷變動中,未來,將會有其他星成為新“北極”星。此外,天樞(北鬥一)實際上是雙星,而開陽(北鬥六)實際上是4顆星。我感覺這應該不是偶然,而是有深意的。可惜我學識淺薄,不能明白這其中蘊涵的玄妙隱微的大道,北鬥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鬥七星。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鬥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鬥樞》所記。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①道教形成後,以北鬥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

《雲笈七簽》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樞,魂神鬥次;第二星名曰天璿,魂神鬥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鬥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鬥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鬥次行;第六星名曰闓陽,魄靈鬥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同時又稱北鬥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北鬥九星,七見(現)二隱”。

《雲笈七簽》卷二十四《北鬥九星職位總主》雲:“《黃老經》曰:北鬥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璿星,則****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下第八、九星略)其後又引《河圖寶錄》敘述九星之姓諱及職掌。以上《雲笈七簽》所述北鬥七星之名,即據緯書《春秋運鬥樞》。二為《洛書》所記。它除記上述七名外,又記有另外七個名稱,曰:“開陽重寶,故置輔翼,易鬥中曰北鬥:第一曰破軍,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祿存,第六曰巨門,第七曰貪狼。”另一批道書則據此以述北鬥七星,隻把次序作了顛倒。如《北鬥治法武威經》所雲:第一天樞,名魁,字貪狼,第二天任,名?,字巨門,第三天柱,名?,字祿存,第四天心,名?,字文曲,第五天禽,名?,字廉貞,第六天輔,名?,字武曲,第七天衝,名魒,字破軍,……”並各有具體職掌。《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鬥本生真經》《太上玄靈鬥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等,亦稱“貪狼”、“巨門”等為北鬥七星之名,並有紫光夫人感蓮花化生北鬥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