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中毒症(1 / 1)

海鮮中毒症

魚、蝦、蟹、貝等水產品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為人們所喜食。然而,或某些海洋水產品自身攜帶毒素、致病菌,或捕撈、裝箱、加工、運輸、貯存及銷售過程中被汙染,或烹飪不當而造成汙染。這些毒素,一般不被高溫破壞,人食用後可急發或緩發多種中毒症狀,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威脅生命,稱為海鮮中毒症。

牡蠣、海蟹、海蝦等容易被海洋腰鞭毛蟲毒素汙染,並產生石房蛤毒素,人一旦食後可發生胃腸不適、感覺異常,以及神經麻痹等,嚴重者可導致休克。

被海洋腰鞭毛蟲所汙染的梭魚、齧魚、紅鯔魚、鱸魚以及環滯獅魚等食肉魚類,人食後可發生神經衰弱、血壓過低、感覺遲鈍、冷熱無感、口唇和四肢刺痛或瘙癢。有部分中毒者,可出現牙齒麻木與鬆動感覺。鱭鰍、金槍魚、飛魚、馬鮫魚等,常發生魚組織細胞細菌腐蝕,產生胺類化合物,可導致人體中毒,而出現頭痛、呼吸不暢、全身瘙癢、蕁麻疹等症狀。被其他細菌汙染的海鮮,食用後多可發生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症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

為預防海鮮中毒症的發生可采取以下措施:選購的海鮮一定要新鮮,海洋“紅潮”期間的牡蠣、海蟹等容易被海洋腰鞭毛蟲毒素汙染,應慎食用;食肉魚類一旦發生腐敗,不要食用;腐爛變質的海鮮,有時不易覺察,應仔細辨認,不要貿然食用;盡可能不食用生魚片、生蝦、“醉蟹”、“醉蝦”等;食用海鮮後,突然發生上述某些症狀,要及時就醫,並向醫生講明進食海鮮情況,有食用剩品,最好攜帶就醫,必要時可進行臨床檢驗,易於對症用藥。